近段时间,各类平台出现了不少AI“爆改”经典作品的现象。比如,《甄嬛传》中的宫斗戏被变换成激烈枪战,《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突然打起了拳击,《西游记》里的唐僧“答应”了妖精等,种种“离奇”场景引发广泛热议。
过去,将影视作品进行动图编辑、视频剪辑的恶搞行为也不少见,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经过AI技术处理的短视频,不仅愈发逼真流畅、真伪难辨,而且制作门槛越来越低。目前,不少AI软件在不改变原场景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改变人物的动作和行为,让不少网友惊呼“魔法照进现实”。
不可否认,作为短视频创作的一种新形式,部分“爆改”视频有其创意,它们通过新的场景植入,形成了剧情的反转和冲突,有一定戏剧效果。但也正如一些网友所担心的,这类创作以影视片段为蓝本,而这些经典影视剧在几代人当中早已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不符合人物和剧情设定的颠覆式、反转式爆改,不仅达不到幽默的效果,还容易对原作品和表演者的形象造成损害,甚至造成对传统经典的冒犯和践踏。
经典影视作品不仅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比如,《西游记》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也有对不畏艰险、正直勇敢等精神的弘扬,倘若“唐僧”“孙悟空”等人物被肆意扭曲,甚至被改成了“花痴”的形象,不仅是对精神纽带的割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就此而言,文化的创新值得提倡,但失去了“守正”的“创新”,变成没有边界的恶搞,就不是可以“一笑而过”的小事。
在AI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对于AI“爆改”,除了道德之问,还离不开技术之问。近段时间,从“AI换脸特效”“AI复活亲人”到“AI爱人”,对AI技术使用边界的讨论始终不曾停止。应该说,AI技术只是工具,如何运用取决于人。对经典影视作品来说,AI“爆改”如果能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运行,并引导形成积极的价值观,那么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此外,任何二次创作都可能涉及到版权问题,AI“爆改”经典作品也不例外。我们仍然期待,AI技术能够向善向美,尊重经典的同时,与时代的发展携手共进。(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