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出送单时间,把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算”出购买偏好,给熟客“私人订制”高价;“算”出兴趣喜好,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现在,一提起算法,人们联想到的大多是负面新闻。算法从数字技术的重要创新,变成不少乱象的源头,逐渐“滑落”成“贬义词”。
词性“滑落”的背后,是算法的技术应用走偏了路子,触碰了科技伦理的红线,逐渐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平台企业为了让用户花费更多时间、客户支付更多费用、劳动者创造更多效益,用复杂的算法在大数据中寻找出“最优解”。但是,平台利益最大化了,社会利益却遭到损害,只因算法的盈利空间很多来自于人性的弱点,它以一环扣一环的套路,绑架了人的思维,操纵了人的行为。
算法只是一串代码,没有价值观,但是人有良知、有道德,人可以影响算法的走向,决定算法是行善还是作恶。科技向善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某项技术走了弯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错了路,人们却毫不知情,或者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没有人在关键时刻出手“拉一把”。
纵观科技史,前车之鉴并不少。有的技术没人“拉一把”,成为科技“污点”。比如百年前含铅汽油刚面世时,通用汽车和美孚石油公司避而不谈它对健康的危害,甚至召开听证会炮制其“安全”的假象,长期欺瞒公众。数十年后,多项研究表明含铅汽油显著提升了自然环境和人体中的铅含量,但再去治理,代价已极其高昂。反过来说,当技术暴露出隐患时,及时“拉一把”也许就能化解危机。比如,氟利昂起初被认为安全无害,随后被证明会破坏臭氧层。所幸,全球积极行动,逐步禁用氟利昂,持续改进冷媒技术,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这些科技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那就是科技向善离不开良法善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在“泼天富贵”面前,谁也不能保证少数人、少数企业不为了一己之私,牺牲大众利益。从科技研发规律来看,科技从“书架”走向“货架”的过程,往往由少数人推动。这些“关键少数”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能不能坚守底线,决定着某项科技是成为人类福祉还是敌人。因此,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重视大众媒体的吹哨,用好政府监管的力量,加大行业自律的力度,用“多数人”的有为监督,确保科研领域的“关键少数”始终走在正路,是这个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必须做好的一件事情。
近日,四部门印发通知开展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国家层面出手“拉一把”,“狂飙”的算法就不会一路“滑落”。算法功能强大,治理力度也要大;算法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治理起来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平台企业无疑是第一责任人。希望大企业能有大担当,能把握此次集中整治背后的大趋势,通过积极的自我革新,担起人的道义,赋予算法“良心”,这才是“与数共舞”的时代里,科技创新正确的发展节拍。(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