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风的渐凉,我们迎来了一个温暖而充满意义的节日——世界儿童日。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11月20日是联合国于1954年设立的世界儿童日,旨在就儿童问题促进国际共识,提高全世界儿童的权利意识,改善儿童的福祉。在世界儿童日当天,世界各地的城市都会用象征儿童友好的蓝色灯光点亮当地标志性建筑,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在这一天对儿童以及他们这一代人最关心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宣传与倡导。携手创建更加包容、友好、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世界对每个孩子义不容辞的承诺。
多一些“幼有所育”的政策实践,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今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以及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等举措。为了解决“幼有所育”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重大专项支持一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公办托育机构和普惠托位建设,多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协调场地、盘活资源等措施,不断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从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出台……一项项措施出台,一个个文件印发,回应着千家万户的关心与关怀,保护着每一个儿童的权利权益,也擘画出新时代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的美好前景。
多一些“一米视角”,创造更加友好的成长空间。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关系到儿童生活的安全与便利,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空间、环境和服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的战略部署下,江苏明确全域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南京成
为我国首个将儿童友好纳入建设规划的城市,从顶层设计角度推动“更近一米更友好”。无锡将运河艺术公园打造为校外活动场地,通过水系整治、植物优化、增设设施等方式,为儿童打造自然科普、体育运动、环保教育和乡情教育基地。苏州市发布了《苏州市儿童友好出行交通设施设置指南》,推广儿童友好标志、友好专用通道、限速禁鸣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保障儿童出行安全。从城市规划到公共服务,从教育资源到文化娱乐,各地积极探索,力求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儿童成长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社会各界的责任与担当。
多一些倾听与平等相待,为儿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孩子们情感寄托的港湾。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业压力不断增加,孩子们面临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但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因此,不妨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世界、发展自我。这样的家庭氛围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重申对儿童权益的坚定承诺,合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拥有一个无忧无虑、充满希望的童年。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共同的希望。(杨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