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赞赞新生活 > 正文
良法善治,让法律铁面增添道德温度
2022-09-27 11:38:00  

日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江苏研究基地发布第二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教化人心的社会功能。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现代化社会中具有春风化雨的导向作用。

感恩之心,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铁面无私的法律条文在面对亲情矛盾的尬尴场面时,究竟如何自处?“江苏奶奶状告孙女”一案为此类情况做出表率。我国《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为赡养老人问题做出明文规定,在道德约束之外更加了一层法律的保障。长久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良性的习惯法,由习惯法入民法典,是良法善治的表现之一。案例中孙女之行为,就道德而言,漠视亲情令人痛心;就法律规定而言,享受权益必承担相应义务。于情于理皆为负面,引人不齿。法律的判决,在法理基础之上做出合乎清理的判决,是兼顾家庭与社会效应的正面之举。

国家大义,烈士英名不容玷污。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此,英雄烈士的名誉保护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道德底线之上附以法律的严肃与规范,是众望所归,也是以国家之名向烈士前辈的崇高敬意。对烈士英名的保护,当如对待国家,辱没烈士即是挑战民族情感的底线。当道德与法律的双红线重合,以铁一般的法律惩治不法无德之人,一方面引领社会浩然正气,另一方面培育下一代爱国情怀和价值观,每位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的责任。

见义勇为,引领向善正能量。“老人摔倒扶不扶?”曾引爆社会舆论,热议之下开启文明法治社会新的议题。长期以来,见义勇为反被讹诈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热心救人者反被反咬一口,“好人没好报”的负面效应引发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社会风气终将面临道德滑坡、人人自危的境地。重振道德风尚,雷厉风行的方式是以法律规范不法现象,以正视听。即便萍水相逢,“见死不救”的冷漠也无异于间接致人死亡,承担责任合乎情理。让救人者不再痛心受伤,让恶意讹诈者面临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以反面案例规范秩序,以社会正能量编织成安全网,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受其惠泽,也受其制约。

弘扬正义,明辨是非引领正气。法律的存在为保护人民,当法律面临人性化争议的舆论时,又如何把握适可而止的“度”?违法者因自己的行为而致死亡,能否因此将非正义和违法过错一笔勾销?近年来,类似案件发人深思,也令社会大众在一次次痛点问题中反思自己,文明在进步,法律随之愈加规范。“盗窃者触电致死,被告供电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案例中,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违法者承担责任,情理和法律不为非正义妥协,弘扬社会正气,不让公平之秤寒了正义之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站在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之上,兼容文化、社会、道德与伦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经历大浪淘沙之后的珍贵馈赠,理应合理借鉴,让法律更加公正,更加通达和仁义,走出一条良法善治的中国法治之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