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瑰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折射出中国人浪漫且有仪式感的生活细节。非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一半是清欢,一半是烟火,萦绕在我们的耳边、指尖和心上。展演展示、互动体验、产品展销……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越来越多非遗项目线上线下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传承聚火,点亮“坚守热爱”一盏明灯。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承者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每个传承者一路走来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与乐。非遗的传承是技艺的延续,亦是人格的磨练和自我超越。近年来,《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登场了!敦煌》《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等纪录片将非遗的魅力渐次铺陈落地,一个个具象又鲜活的非遗文化从节目缓缓走出,折射非遗传承的光亮,让非遗传承更具生命力。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要让更多力量汇聚到非遗传承与保护领域,推动非遗技艺相关产业的发展、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鼓励并催生更多的非遗传承从业者、爱好者、见证者,让非遗传承生生不止。
文化塑魂,厚植“匠心巧思”一抔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弘扬非遗保护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传承也是重塑,有着极强的文化指引和现实意义。一根竹竿“一苇渡江”、一个个汉字嵌进豆糖、镂空雕刻一枚同心球、撑开千年前同款油纸伞、制作几近失传的南京绒花……创造之旅永无止境,匠心巧思彰显担当。中国工匠用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带领我们穿越古今,感受华夏千百年来衣、食、住、行、用、游乐等生活细节。匠人对技艺的追求绵延不断,他们将追求身怀绝技作为他们毕生的追求目标,这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当下工匠精神的核心。从苏绣到吴桥杂技、从泥塑到钧瓷烧制技艺、从东阳木雕到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等非遗技艺……在精雕细琢中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时代引流,激活“融合发展”一池春水。时代洪流滚滚而来,只有拥抱市场,非遗传承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以“新消费”支持“老手艺”,不仅是市场孕育的新需求,更是传统手艺“老树发新枝”的新机遇。通过内容、技术和资源的融通,为非遗传承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非遗品牌,大力推进“非遗+旅游”、“非遗+购物”等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非遗长效保护路径,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开展文化旅游节、举办“非遗日”,通过创新传播方式,综合运用视频节目、直播带货等表现形式,借助科技力量与全媒体报道手段,挖掘非遗密码,推动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切实发挥深度融合“1+1>2”的叠加效应,为非遗传承人们搭建展示匠心和技艺的大舞台、铺好“老手艺数字化变现”的新路子。
一招一式传匠心,一榫一卯传古韵,一针一线绣繁华。立足非遗传统,为传承续薪火,发掘市场力量,让非遗传承的道路柳暗花明,非遗文化的炉火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