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老年人是家庭的宝,更是社会的宝。各地令人欢欣鼓舞的养老政策频出,各界也在扎实为老人解决困难。社交工具“关怀模式”,用更大更清晰的文字,不让老人在数字时代“掉队”;银行、医院、政务办事大厅等老人高频活动场所,做好服务增强老人的安全感与便捷感。
今天的老年人,曾经是年轻人;未来的我们,终将成为他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不仅是重阳节、老年节这一天的要义,也正成为我们的共识。而在今天,“适老”这一话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由谁说了算?归根结底还是老年人自己。日前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显示,73.5%的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整体感到满意。那些相对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有些微不足道——主要有清洁(27.5%)、日常餐饮提供(25.1%)、医疗/看病就医/买药(23.1%)、日间照料(18.5%)、代办服务(17.4%)、养生/保健/安全类讲座(16.7%)、外出/出行(15.8%)、给老人洗澡/洗头发(15.5%)等。
近期举办的第十届江苏国际养老博览会,有个“长者模拟体验套装”。穿戴上放着铅块的马甲、迈不开腿的负重带......年轻人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变”成老人是这样!
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小学也会组织“护蛋活动”,用米袋、鸡蛋等道具,让孩子们体验“孕妈妈”“蛋爸爸”的不易,体会亲情的可贵,感恩生命的付出。
这样的场景何其相似!而代际关系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一代代父母扛下了家庭的负重,直至步履蹒跚、白发苍苍,为的是让年轻人轻装上阵。此前有“六个钱包”支援买房,当前有“老漂族”发挥余热。折射到商品市场,则是整个家庭全力支持母婴,相关市场红火高端;而适老服务市场,则因老年人消费力相对有限,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尴尬。
比如,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平均支付水平为2350元/月。“便宜的养老院不想去,贵的住不起,中档的太少”。中档养老机构的“缺口”,对社会服务业而言,可谓巨大的市场。
又比如,老年人对日常餐饮提供、代办服务、日间照料、出行、康复护理需求多且付费意愿高,但这部分需求是个性化、零散的。套用经济学术语,这部分需求曲线会形成一条“长尾”。而这部分市场,小型社会资本同样可以做精细化“挖掘”,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各方面需求。
可喜的是,江苏刚刚发布“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打造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努力让广大老年人在“十四五”时期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有保障、满意度更可持续,十分值得期待!
除了更为系统地政策引导和社会参与,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就个人而言,在适老服务这一系统工程中能做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可当“小太阳”。比如,在社区中当志愿者,积累“时间银行”。在日常生活中,为老年人进行力所能及的科普等服务。在家庭中注意一言一行,尊老爱老。在公共场所,为有需要的老人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曾几何时,我们将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比作“小太阳”,用心呵护。而如今,每个“小太阳”们也当照亮“夕阳红”,温暖他们的人生,也是温暖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