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扎堆“带课”狂揽金:是有真知识还是割韭菜?
2025-09-02 18:27  来源:上观新闻     
1

最近,明星开始扎堆上网卖课了。某香港艺人推出的一款在线知识付费课程,截至8月31日累计销售额已逼近200万元;今年3月,某知名艺人推出的英语口语课程,也曾在网络引发广泛热议。近半年来,各大互联网平台上,从女性成长、声乐技巧到导演入门等,各种由明星主讲的线上培训课程纷纷登场。

从行业发展来看,随着直播带货行业增速逐渐放缓,艺人群体也随之将目光转向互联网知识付费领域。明星长期积累的人设与职业履历,天然具备一定的背书属性,能够快速降低用户决策门槛。而知识付费作为毛利率更高的商业模式,其本质仍是粉丝经济的延伸——明星的个人IP从以往通过“带货”收取坑位费,转向以“带认知”为核心的知识付费,既能进一步强化与粉丝的互动体验,也能契合部分群体追求自我成长的需求。

然而,明星转型“授课者”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首先是课程专业性问题。例如,某明星开设的商业课程被质疑“豪门经验缺乏普适性”,与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存在严重脱节;更有明星开设心理成长、亲子教育等专业领域课程,被质疑仅单纯凭借自身经历授课,内容说服力广受争议。此外,课程“货不对板”“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也屡见不鲜:某流量明星推出的“创业思维课”,被网友曝光内容实为网络公开信息拼凑而成,课程上线仅半月,便遭遇近三成用户申请退款。现实中,不少明星课程还存在“重营销、轻内容”的问题,其背后运营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宣传造势,却忽视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打磨。

更值得关注的是,知识付费领域的行业规范仍存在明显短板。大部分消费者购买网课、知识付费产品时,往往仅凭对明星的好感“一键下单”,缺乏对课程内容、专业性的理性判断,后续易产生消费纠纷。针对这一问题,监管层面已逐步介入:今年以来,多地监管部门明确要求对网络平台入驻讲师的授课资质开展前置审核,尤其针对心理、教育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平台必须公示讲师的相关从业经历证明或专业资质证书,以强化源头管控。

当“明星”与“名师”的身份边界逐渐模糊,教育产品的属性也面临被娱乐化倾向消解的风险。如果明星群体仅将线上授课当作流量变现的新工具,过度消耗粉丝注意力与信任,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对普通受众而言,也需保持理性:听几次明星授课所获得的“高能量”,更多是情绪价值的满足,并非等同于真正的知识沉淀。只有摒弃“追星式学习”,主动探索、系统学习,才能真正点燃自身的“知识火光”。(文汇报 王布米)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