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防范私域直播间“坑老”
2025-07-09 16:02  来源:法治日报    
1

近期,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时发现,一些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微信等私域渠道设下陷阱,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神药”“神品”。为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提醒老年人警惕私域直播间里的这些骗局。

一段时间以来,私域直播间“坑老”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先以“社区义诊”等线下活动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随后在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等方式,夸大产品功效诱导其购买价格虚高的产品。同时,私域直播间常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等用语,通过“专家推荐”“祖传秘方”等虚假权威背书、利用“限时秒杀”等制造消费焦虑、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虚假承诺欺骗消费者。

老年人通常对网络知识和新事物了解较少,信息辨识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健康的渴望更为强烈,对亲人陪伴的情感需求也会增加。面对不法商家进行的“情感围猎”,往往会在“被关怀”的错觉中放松警惕,从而被诱导消费。这些骗局不仅让老年人蒙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有人因轻信虚假宣传放弃正规治疗,导致病情延误。

私域直播间绝非法外之地。我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药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的内容,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内容。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将虚假宣传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禁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经营者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显然,上述乱象违反了法律规定,必须予以整治和打击。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针对保健品“坑老”等问题开展了相关整治工作。但由于此类骗局处于私域领域,很少被纳入监管部门日常监测范围,加之不法团伙往往采取“播完即注销”“解散群组”“频繁更换平台”等手段,导致监管难、维权难。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针对私域直播间的隐蔽性特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私域渠道的监测和分析,并进一步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及时发现违法线索;对查实的违法商家,要依法从严处罚,对于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在惩治的同时,做好事前防范也至关重要。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正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特别是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引导广大老年人充分认识到保健食品仅具调节机体功能,切勿因轻信直播宣传延误治疗。这种前置性的风险警示,是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一环,比事后惩戒更具现实意义。

遏制私域直播间“坑老”,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平台方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和直播间的审核与管理,一旦发现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行为,及时采取封禁账号、下架商品等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消协组织、社区、养老机构等应常态化开展防骗宣传,向老年人揭露私域直播间的常见骗局和套路,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医疗机构也可发挥专业优势,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和用药常识,引导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和保健品。子女应多关心陪伴老年人,及时提醒他们警惕各类消费陷阱,子女的陪伴与关爱,是抵御骗局的最有效手段。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在不断提升,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要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织密防范私域直播间“坑老”的防护网,让老年人在网络时代安享幸福晚年。 (林楠特)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