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友谊之树”的浪漫想象
2025-05-07 18:23  来源:光明网    
1

地坛公园有很多树。其中一棵是国槐,上面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另一棵也是国槐,上面写着“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因为认养期限是从去年5月1日到今年4月30日,网友们纷纷留言,“余华老师该续费了”。

近日,有媒体记者联系上了地坛公园,工作人员表示:“这两棵树并非余华本人认养,是普通游客认养的。他们认养的时候,(树上的)名字是他们自己取的。”另据媒体报道,地坛公园树木领养活动火爆,“活动刚一开始,预约电话就被打爆了,每天的预约名额转瞬就被抢光了。”

“有一种友谊,叫余华与史铁生”。虽然并非如网友想象,“是余华老师帮史铁生认养的”,但这并不妨碍“认养事件”成为又一次网络爆梗。这一直接指向作家余华与已故作家史铁生友谊的命名,看似“越界”,却让我们感受到虚拟世界中不仅有梗有创造,也有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与再造。从余华推着史铁生的轮椅踢足球的往事,到《我与地坛》中震颤无数人的生死哲思,再到今天虚拟与现实交叠的“友谊之树”,公众用互联网特有的幽默语法,完成了对“文学依然活着”的温柔确认,也实现了与“伟大的友谊”的情感共鸣。

“文学依然活着”,这看似常识的判断需要我们一次一次重新确定。当捧读纸质书的静谧午后不再成为生活的日常,当短视频蚕食我们的碎片时间,当AI写作冲击创作门槛,文学的式微似乎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就是在看似戏谑的“地坛续费文学树”这样的集体行动中,我们看到依然有人为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句子湿润眼眶,为两个作家友谊的完整而做出尝试。

作家的友谊总能得到流传,因为他们善于将情感与作品形成共生关系。《活着》的苦难叙事中埋着余华与史铁生笑谈生死的思考,马尔克斯与略萨在文学战场上惺惺相惜最终化作“百年孤独”的注脚,鲁迅与瞿秋白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刻印的红色情谊,甚至还有李白与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盛唐回想。这些友谊不仅仅是私人往事,也是公共精神的遗产,是触发每个普通人情感的开关。正因如此,网友们在叫嚷要为“友谊之树”续费时,想到的也许不是真实的余华与史铁生,而是关于自身的友谊往事,是某一个朝夕相处的亲密老友。

互联网对经典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就在这个“友谊之树的续费”故事里,我们看到年轻人把文学史中的情谊从教科书的圣殿中拽出,裹上“梗”的外衣。但这样举重若轻的表达,却丝毫未能减损内核的庄重,因为他们把严肃的文学、伟大的友谊变成了鲜活的、身边的烟火气。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