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期,有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反映,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推行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其中包括“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实施过程中,部分学院存在将学生课前是否上交手机与综合素质测评分数挂钩、要求多次违规者提交检查或给予通报批评等现象。对此,该校党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只是倡导学生课前“手机入袋”,学生可自行决定是否携带手机进课堂。随后,此前反映情况的学生称所在学院已不再强制课前交手机。
由此来看,“课前必须交出手机”是少数学院对学校倡导自行“加码”的结果。不过,类似将课堂手机使用问题作为校级工作来推动的情况,在高校中并不少见,目的是避免学生在上课时被手机等电子产品分散注意力,降低知识吸收效率。
课堂,是高校教育最前线,也是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客观而言,近年来,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已成为高校课堂上与教师争夺学生精力的“劲敌”,学生抬头率低、师生互动少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教与学的质量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在此背景下,高校为加强学风建设推出“无手机课堂”等举措是有益尝试,从既有报道看,有学生表示参与“手机入袋”行动后,自己不仅能在课上更专注听讲,课下的“手机依赖症”也明显减轻了。然而,需注意的是,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有自主行为的能力和权利。在课堂手机使用问题上,高校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教师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以自愿为前提制定合理的规则。如果简单粗暴地采取“一禁了之”的方式,难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抵抗情绪,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进一步说,让高校课堂与手机彻底脱钩并不现实。如今的高校学生主力已是00后,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早已深度参与了其成长经历。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融入高校课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更是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必要工具。如果说“手机入袋”是治标,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课堂“抬头率低”的问题,还得从课堂参与者入手。
对学生而言,一来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分配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二来要明确学习仍是自身主业,任何专业要学好学通,都须耐得住个中枯燥、繁琐,也要抵挡得住“玩手机”的诱惑。
对老师来说,让学生的心长时间停留在课堂上,好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前不久,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老师手写的八屏板书在网上走红,板书工整清晰,中英文、算式、图标都包含其中。有网友说,在这样的课堂上,就算为了欣赏板书也不愿走神一秒钟。
在当今社会,信息随手可得。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自然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如果能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教学技巧和艺术,给予学生比单纯的“信息”更宝贵的启发和收获,那么即使不是“无手机课堂”,大部分学生可能也会因沉浸于课堂而无暇翻看手机了。
学习非易事。事实上,不同时代的学生在学习中都会面临相应“诱惑”,只是时下这一“诱惑”成了电子产品。时代在发展,教育方式和内容在与时俱进,对高校来说,如果能让好的教与学的风气成为校园主流,那小小的一只手机,就不会成为问题。 (罗筱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