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监控摄像头安装划定“红线”
吃个饭、理个发,结果被摄像头直播;试衣间暗藏监控,顾客换衣毫无隐私;酒店民宿被爆出针孔摄像头偷拍……无处不在的“眼睛”引发公众强烈担忧:当监控触角过度延伸,安装的界限又在哪里?
近日,正式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为摄像头安装划定“红线”。新规明确人员密集场所、交通枢纽等公共区域可安装摄像头,旅馆客房、公共浴室等私密场所则严禁安装。
公共摄像头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利器,对于打击犯罪、加强治安功不可没。但摄像头“过度安装”也导致公共场所视频图像信息被随意收集、泄露、滥用,甚至滋生黑色产业链。
2024年,公安部破获的非法监控案中,有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控制18万余个摄像头,场所涵盖医院、养老院、实验室等,以“足不出户看世界”为噱头发展付费会员,令人后背发凉。
本次出台的《条例》明确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不仅限定了安装目的,杜绝不必要的图像采集设备,还严格限定了安装主体,避免无关人员和单位想装就装。这些规定,既有利于提升公共安全,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摄像头“私搭乱建”的危害不容小视,严控监控摄像头的安装边界,就是在守护我们自己的安全边界。(张海磊)
堵住公共摄像头“数据祼奔”的漏洞
摄像头数据随意调阅、任意传输“不设防”,某些监控“后台”对用户数据恶意截留分析……当摄像头成了数据泄露的“漏斗”,我们的隐私将在网络空间中“裸奔”,毫无安全可言。
身处信息化时代,数据安全是关乎个人权益和公共安全的社会命题。
而一些机构却将摄像头当作“万能钥匙”,对数据存储、访问权限疏于管控;部分企业以“智能分析”为名,行数据倒卖之实;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将公共摄像头变成“窥私工具”……数据一旦脱离约束,就像脱缰野马,不仅践踏公众的隐私权,更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堵住公共场所摄像头“数据裸奔”的漏洞,需要“技术+制度”的双重铠甲。
近日正式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中,提到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更加严格地管理拍摄数据滥用。
技术层面上堵住死角,需要规范数据的存储、调用、传输等环节,盯住使用范围和使用理由,让数据流动“看得见、管得住”。此外,加强对摄像头违规滥用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法者付出代价,也是在给数据穿“防护服”。
大数据时代,隐私数据保护应被视为“头等大事”。公共场所的摄像头,应成为守护公共安全的利器,而不是“隐私黑洞”。(谢佼)
既要“看家神器”,更要邻里和谐
“家门口到底能不能装摄像头?”近日正式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回应了这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新规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在家庭安防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监控设备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看家神器”。然而,当摄像头的视角无意中覆盖到邻居的日常生活空间时,不仅可能引发邻里矛盾,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按照新规的界定,具体来说,如果摄像头持续记录邻居家门口的人员往来、频繁拍到邻居的脸等,就可能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保护自身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必要限度,存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嫌疑。
不久前,某地方法院强制执行了一起因安装监控摄像头引发的邻里纠纷案。诉讼过程中,法院经现场勘查认定,被告安装的摄像头确实能够记录原告家庭成员出入情况、访客信息等私人生活内容,在特定角度还可能拍摄到室内场景,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拆除监控设备并销毁相关录像资料。
家门口装摄像头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而事关公共安全与他人隐私。在摄像头照得到的地方,需要法律划定物理边界;在照不到的人心深处,更需要建立隐私尊重的精神边界。
“安装前多沟通,总比事后闹纠纷强。”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不妨在安装前主动与邻居协商,明确监控范围;安装时通过技术手段限定拍摄区域,避免镜头对准邻居门窗等私密空间。
远亲不如近邻。家庭安防设备安装的初衷是守护安全,而非制造隔阂。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不仅来自技术防护,也来自于和谐共处。(康锦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