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馆“不打烊”,为精神盛宴“加餐”的有益实践
2025-04-10 11:38  来源:工人日报    
1

当陕西历史博物馆宣布取消闭馆日,当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灯光亮至深夜,这些“不打烊”的文化场馆正在重塑现代都市的精神地标。据4月8日《法治日报》报道,越来越多都市人选择在夜晚走进文化场馆充电学习。这场静悄悄的文化服务变革,是公共文化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深刻转型。

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本质是打破文化资源的时间壁垒。在传统“朝九晚五”模式下,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开放时间与上班族作息形成“时空错位”,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资源的隐性浪费,公众对此深感遗憾。近年来,天津“天图夜读”成为职场人的精神港湾,不少地方探索“博物馆奇妙夜”的夜场服务,盛况空前,这些都证明延时服务有效释放了文化设施的公共价值。同时,这种延长服务时间的微小转变,给不同职业、不同作息的群体享受文化盛宴带来了便利,值得借鉴推广。

当然,并非所有地方、所有文化场馆都适合延时服务,我们还需因地制宜,结合现实条件和公众需求,寻找平衡点。比如,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运营成本的合理分担、服务质量的稳定保障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当前,部分场馆出现“空壳开放”现象令人遗憾——有灯光无服务,有场馆无内容,暴露出简单延长开放时间与配套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值得警惕的是,若将延时服务异化为政绩工程,追求“灯火通明”的表象而忽视实质内容,反而会造成公共资源的二次浪费。

又如,构建可持续的延时服务体系需要创新思维。在运营层面,可建立“动态延时”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特征,对考试季的图书馆、旅游季的博物馆实施弹性开放。不少地方文化场馆的“预约制+错峰服务”就值得点赞,既控制人流又降低能耗,显示出精准化管理的优势。在资源整合方面,可探索“文化联盟”模式,让区域内场馆共享讲解员、安保等专业力量,破解中小场馆的人力困局。

此外,还需关注一个更深层的挑战,即如何实现从“空间开放”到“价值创造”的跃升。延时服务不应止步于开放场所的时间延长,而要成为文化创新的孵化器。上海部分博物馆推出的“夜间沉浸式戏剧”将展览转化为演出舞台,浙江杭州图书馆的“夜读沙龙”邀请各行业精英分享知识,这类尝试都在重新定义文化空间的功能,应当给我们更多启示。换句话说,衡量延时服务的成效,不仅要统计延长了多少小时、增加了多少访客,更要评估游客产生了多少获得感、促成了多少思想碰撞。

文化场馆的灯光是照见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北京程序员在深夜的图书馆敲代码,天津考研学子在延时区奋笔疾书……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文化剪影。让这盏文化灯火长明,既需要财政投入等制度化保障,也需要管理智慧的持续创新,更需要形成共识——优质的文化服务不仅在于场所的开闭时间,还在于能否持续点燃人们心中的求知之火、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期待各地文化场馆在延时服务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内容、水准的供给与开拓,不断滋养更多人群。 (王志高)

标签:
责编: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