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该标准为各类养老机器人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
机器人养老时代要来了吗?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年左右,陪伴型养老机器人将走进家庭;而能像专业护工一样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养老机器人,有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走入家庭。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未来之光已在当下闪耀。当下,外骨骼机器人的落地场景正逐步从工业向养老领域拓展。除了辅助护工搬动行动不便的老人,外骨骼机器人还能帮助脑梗老人康复训练、恢复行走。不过,养老机器人靠谱吗?不尽然。与价格普遍较高、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相比,养老机器人发展的障碍更主要表现在不能精准聚焦痛点上。这意味着,在产品设计之初,一些智慧养老产品就是有缺陷的。譬如,有的助行机器人在使用时仍需要护理员辅助,并需额外支付使用费用;面对难以转动脖子的失能老人,喂饭机器人时不时“找不着嘴”;一些智能设备频繁提示升级,升级后又要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让健忘的老人颇感麻烦……可以想见,如果痛点成了盲点,机器人养老就会遭遇堵点。
从某种程度讲,“痛点思维”是关乎机器人养老兴旺发展的关键。所谓痛点思维,就是关注用户体验中的困扰、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不少智慧养老产品只是开发智能设备的副产品,往往先有了产品,才到养老场景中寻找应用机会。譬如,在智能康复领域,相当多的产品同时适用于年轻人与老年人,市面上缺少专门的“老年版本”。一些企业在研发时闭门造车,甚至想当然地锁定需求点,结果只是把锦上添花当成雪中送炭。难怪有人慨叹,看看各大展会上忙着端茶倒水的家居机器人,不知道何时才能帮助老人爬高踩低。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智慧养老在何种环境里实现?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曾将我国养老模式概括为“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而在这些场景中,人作为重要的护理者,依然不可或缺。远眺智慧养老的未来,机器人还不会完全取代人。所以,机器人养老领域的创新,实际上是在人机协同的背景下展开的。如何破解智慧养老中的人机协同问题,恐怕是当前创新的主要痛点之一。
机器人养老的春天刚刚来临。只有不断聚焦养老产业痛点,把“用户至上”的理念贯穿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全流程各环节,才能有效防止“朝阳产业未见朝阳”的现象,使智慧养老真正实现从“有”到“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