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已是当代人的生活日常,但许多人或许没想过,那些外卖餐盒最终去往何处。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本市塑料餐盒回收依旧存在堵点,“白色垃圾”治理亟待升级。

外卖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材质外卖包装占比高达80%左右,远超纸质、铝箔、无纺布等其他材质。而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外卖商家除了在菜品上搞创新,在包装上也“卷”了到极致。分装盒越来越多、一次性用品越送越全,体现出明显的过度包装势头。
外卖垃圾“产量”惊人,但都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若有机会“重生”,塑料餐盒也能“变废为宝”。事实上,超过90%的塑料餐盒为PP塑料材质,再生价值较高,回收加工成颗粒之后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及家居等行业。然而,即便很多外卖餐盒标有回收标志,能实现规模化回收的也只有约5%。现实中,外卖餐盒的最终处理大多仍是焚烧或填埋,给环境造成不小压力。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近5年,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果明显。那么,外卖餐盒回收的堵点为何依旧难打通?一来,分类不够细。即便本市一些地方已开启外卖餐盒规模化回收,但在现有垃圾分类体系中,餐盒属于被污染的塑料制品,按要求应被投到“其他垃圾”桶内,并没有真正纳入回收渠道。塑料垃圾分类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回收再利用。
二来,餐盒“不值钱”。废品能卖钱,自然不缺人分拣,而同属废旧塑料制品,外卖餐盒和饮用水瓶待遇却大不同。不乏分拣员吐槽,“经常收一大包,才卖1块钱”“33个餐盒才能换5角”,收了之后还要仔细分辨带不带回收标识,实属“费力不讨好”。
三来,回收成本高。对于回收企业而言,增加一条餐盒处理生产线并不是问题,难点在于过高的其他成本。相比于纸箱水瓶等,外卖餐盒“又脏又占空间”,回收利润还不及运输成本。由于带有油污、食物残渣的容器无法进入回收环节,外卖餐盒还多了清洗的步骤,也额外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投入。换句话说,除非有很大的回收量让企业“吃饱”,否则企业很难有动力开拓市场。
餐盒虽小,却直指环保问题。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显然需要全方面发力。比如,针对企业清洗餐盒导致的成本增高问题,有无其他降本的空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成熟,一些企业已经将AI融入前端回收中,大大降低分选拆解成本,这就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另外,垃圾“变废为宝”还是后话,“源头减量”有无更多文章可做?创新宣传引导方式,引导用户对塑料等一次性包装,能减少就减少、能不用就不用,并提供更多方便环保的替代产品,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总之,我们都是环境的受益者,也都是环境的建设者。各个环节都来献计出力,将环保低碳理念融入日常,才能让“白色垃圾”有效减少,不断培厚这座城市的绿色底色。(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