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20时30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这位为新中国发展鞠躬尽瘁的老人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功绩,将永远为后人铭记。
黄老的履历看上去“很简单”,一辈子只做了核潜艇研发这一件事;黄老的履历又“很不简单”,将一份重要事业做到极致,离不开崇高的信仰和巨大的牺牲。而这一切的起点,则要从祖国最艰难最屈辱的岁月说起——
经历山河破碎,面对日寇侵袭,年少的黄旭华曾向老师提出困惑“三问”: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安居,一定要到处逃亡?国土那么大,我们跑来跑去,连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
“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宰割”,这一回答让黄旭华立下救国之志,毅然“弃医从船”,选择保卫祖国海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之所需,黄旭华隐姓埋名、孤岛求索,以30年的“人间蒸发”变“不可能”为“可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是黄旭华与科研团队归纳出的核潜艇精神。实际上,这样的精神特质也见于许许多多科学家身上:“两弹元勋”邓稼先,扎根戈壁滩,“啃着窝窝头”搞核弹;“龙芯之母”黄令仪,年近80依然一天到晚拖着鼠标,呕心沥血助推芯片突围;“天眼之父”南仁东,耗费22年走遍贵州山地,只为让中国“看”得更远……正是千百个这样的“沉默的砥柱”,才托举起“两弹一星”、核潜艇、国产航母、大飞机等大国“重器”,奠定了新中国和平崛起的坚实基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面对动荡频仍的世界,中国要实现复兴梦想,必须闯过更多“娄山关”“腊子口”,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黄老那一代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种忠诚和热忱,同样是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原始创新”进军的动力。
“我将原名‘绍强’留给二哥使用,给自己起名‘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黄旭华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今天我们痛悼缅怀黄老,不止“诚心正意”,更有“见贤思齐”,这才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和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