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体验课,是“馅饼”还是“陷阱”?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声提醒,平台应履行审查义务,完善评价机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1月22日《工人日报》)
9.9元就可以体验绘画、音乐、马术等多元课程,对于追求新鲜却资金有限的年轻人来说,颇具吸引力。这种消费花钱不多,但可丰富业余生活、拓展人生阅历,又能舒展身心、缓解压力,何乐而不为?再者说,哪怕体验不佳,损失也不大。因此,网友们将这类课程称为“羊毛课”“凡夫乐子课”。不少商家设置9.9元体验课,就是拿捏了年轻人的这种心理,以低价挖掘潜在客源。
不过,“羊毛”并非都那么好薅。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不少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线上线下预约混乱,导致体验大打折扣;课程同质化严重,还存在“刷好评”现象,让不少消费者遭遇货不对板的尴尬;“带货”“卖货”屡见不鲜,一些商家甚至区别限制学员体验、过度纠缠推销,让消费者大为反感。凡此种种,显然很难称得上是“馅饼”。
商家希望通过优惠方案展示服务内容、推动品牌宣传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打价格战”,将9.9元体验课作为引流手段,却在课程质量和运营服务上敷衍了事,那体验课不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其结果,自然是留客率、转化率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
要想变“流量”为“留量”,商家还得在品质上下功夫,精心雕琢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以高质量课程吸引更多消费者。平台作为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桥梁”,也应严格审查商家资质,完善评价体系,更好发挥把关作用。(皇甫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