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25.5%。截至目前,我国已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93万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相关企业10万多家,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约45%。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技术突破为引擎、以场景拓展为轨道、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实现历史性跃迁。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精度到现实韧性的跨越。在北京室外测试场,机器人不仅要应对崎岖地形,更需在0.5秒内完成跌倒自恢复——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运动控制算法、环境感知系统与机械关节设计的协同突破。这种“现实环境锤炼”正是技术成熟的必由之路,当实验室的理想模型直面真实世界的摩擦系数与不确定性,技术才获得真正的生命。“光子”训练基地中,上百台数采机器人默默记录着每一个动作轨迹与执行误差,构建起庞大的行为数据库。这不仅是简单的数据积累,更代表着技术迭代模式的质变,通过真实场景的海量数据反哺,机器人系统实现了从预设程序向自适应智能的进化。当技术突破的焦点从追求“实验室精度”转向打造“现实韧性”,中国机器人正跨越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门槛。
场景拓展,从单点突破到生态繁荣的裂变。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生命力,深植于多元场景的丰沃土壤。当前全国50多个细分领域的测试场,构成了技术落地的“压力测试室”。从“光子”面对的家居场景,到超市物流的复杂动线,再到工厂车间的精密操作,多元场景如同多棱镜,折射出技术应用的无尽可能。场景的持续拓展不仅为技术提供了练兵场,更催生了“需求牵引创新”的良性循环。场景驱动的创新,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别于实验室研发的特色路径。每一次场景拓展,都在为技术突破提供新命题,为产业升级打开新空间。
产业升级,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协同的跃迁。深圳“机器人谷”呈现的“街坊式创新”生态,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协同的深刻变革。当触觉传感器企业与整机厂商仅一街之隔,当3D视觉数据实时输入大模型训练系统,产业链条的空间压缩带来的是创新效率的指数级提升。这种“门对门”的协作模式,构建起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毛细管网”,使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路径前所未有地缩短。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图景,其深层密码在于形成了“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升级”的闭环创新生态。技术突破为场景落地提供支撑,场景拓展为技术进化指明方向,产业升级则为整个系统注入持续动力——三者如咬合精密的齿轮,共同驱动产业加速向前。(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