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K1373 列车因与货物列车发生侧面冲突,致使机车前台车脱线,列车滞留3小时。期间,车内闷热、通风不畅,部分旅客在无奈之下破窗通风,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旅客长时间被困在闷热的车厢里,身体承受着高温的煎熬,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极端不适的情况下,个别旅客选择破窗通风,这一行为虽然看似过激,但也完全可以理解。
事件发生后,关于旅客破窗是否属于紧急避险成为网友关注焦点。紧急避险,从法律层面来讲,是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在此次事件中,列车滞留使旅客确实面临着一定不适。然而,从实际情况分析,旅客破窗的行为并未达到严格意义上的紧急避险程度。所以,旅客破窗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情绪焦虑下的冲动之举,难以完全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事实,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全力投入到救援工作当中。在较短时间内,他们便调配了应急物资,为旅客提供了饮用水、八宝粥等,以保障旅客的基本需求,缓解旅客的不适,同时争分夺秒组织抢修完成机车换挂恢复运行,最大限度降低行程影响,彰显铁路系统在危急时刻的责任意识。
还有一点,铁路部门的努力也应被看见。客观地讲,普通民众很难感知到铁路部门在复杂调度、跨部门协同中付出的努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一些网友的抱怨,诸如“铁路应急制度缺失”“为什么不开门通风”等等。
我们深知,铁路运行,保障旅客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脱线事故发生后,列车所处位置可能存在轨道变形、周边环境不稳定等隐患,贸然开门可能导致乘客跌落轨道或遭遇二次事故。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难以保障良好的秩序,一旦出现乘客拥挤、踩踏等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破窗行为本身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列车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有其自身的安全管理规范和应急处置流程。在紧急情况下,贸然破窗可能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比如碎玻璃飞溅伤人、旅客在慌乱中意外坠车等。而且,破窗也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营秩序。这种“以险换安”的做法,实则是将风险从单一群体扩散至整个救援链条。
不可否认,此次事件也为铁路部门敲响了警钟,暴露出一些有待完善细化的工作方向。在应急宣传的实施路径上,铁路部门应结合季节特点,以车载视频为载体动态播放防洪、防火、空调失效等应急演练内容,以动画模拟、实景案例等形式,强化旅客风险认知,通过情景化教学提升旅客应急处置能力。同时,需充分发挥数字媒介的即时性优势,在季节性风险高发期构建“前置式”预警机制。依据天气会商结果,在旅客购票后、出发前分阶段推送定制化应急提醒短信,告知沿线天气预警信息,从而通过主动的信息供给,将应急宣传转化为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K1373 次列车的三小时滞留,是铁路服务与公众期待的碰撞,更是相互理解的契机。铁路部门应将此次事件作为完善服务的动力,公众也需以理性包容的态度看待突发状况。唯有彼此理解、携手改进,才能让每一趟旅途都安全、温暖且安心。
(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