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发现最美铁路·寻梦江南水乡”活动在沪宁沿江高铁西端起点——南京南站正式启动。采访报道团深入沪宁沿江高铁沿线,用笔触和镜头见证沪宁沿江高铁助力江苏经济跑出加速度。当镜头掠过常州滆湖特大桥下的生态湿地,捕捉到白鹭与复兴号同框的瞬间,中国高铁与生态文明的共生叙事便有了具象表达。沪宁沿江高铁作为首条穿越江南水乡核心区的高铁,其价值远不止于缩短时空距离,更在于以“绣花功夫”重塑了现代交通与自然生态的相处法则——这是一场用钢轨编织绿水青山的深刻实践。
从“绕避保护”到“主动修复”的范式升级。在苏州阳澄湖段,设计师放弃直线方案转而采用S形曲线,只为减少对中华绒螯蟹洄游通道的影响;常州段6.5公里的声屏障不仅降噪10分贝,更融入鸟类声波驱避系统。这些细节折射出当代铁路建设的底层逻辑变迁:生态红线已成为比技术参数更刚性的约束条件。滆湖大桥段施工过程中做足生态“加减法”一方面开展“以湖养鱼、以鱼净湖”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向滆湖投放鱼类约1600万尾,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采用全国最新的桥梁技术,涉水桥墩数量先由240个减少到225个,又进一步减少到198个。这种“以桥代路”的智慧,让水网纵横的江南避免了传统交通建设带来的“生态碎片化”顽疾。
从“运输动脉”到“生态廊道”的焕彩蝶变。南京江宁段的边坡生态防护实验颇具启示——在混凝土网格中植入本土植物根系,三年后形成“会呼吸的护坡”,不仅固碳量得到显著提升,更成为刺猬、草兔的迁徙通道。无锡段利用高铁红线内空间建设的雨水花园,为全面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起到了“样板”示范…这些实践充分证明,钢铁巨龙也能化身生态载体,沪宁沿江高铁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高速运行的同时,奏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让“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行不悖,成为新时代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典范 。
从“景观消费”到“生态共治”的认知跃迁。探访活动中,常州市民在滆湖湿地公园指认“高铁观鸟点”的场景意味深长,在这片水乡泽国,高铁不再仅仅是呼啸而过的交通载体,而是融入生态系统的灵动音符,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乐章。在沪宁沿江高铁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对铁路桥下空间进行创新性改造 。南沿江公司与张家港市携手,秉持 “生态+、荟聚+、艺术+、智慧+”策略,将原本易被忽视的桥下空间打造成活力四溢的公共区域 。当列车飞驰而过,乘客透过车窗,便能欣赏到这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与创意十足的城市景观,时速350公里的旅程就此成为一场生动的环保课堂,让人们深切领略到高铁建设与生态保护、人文关怀协同发展的美好图景 。
从水乡肌理的保护性穿越,到站城一体的海绵城市实践,沪宁沿江高铁展示的是一条交通干线如何超越运输功能,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当乘客在车厢里望见阳澄湖畔连片的生态浮岛,或通过车载系统看到节能减碳数据,“最美铁路”便不仅是视觉审美,更是发展哲学的具象化——在这里,速度与自然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钢轨与绿意的交响,正谱写新时代的江南叙事。
(刘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