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畔,江海交汇。水面下,“领航号”盾构机正以每天16至28米的速度向江苏太仓方向掘进,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经南京至合肥段崇太长江隧道建设如火如荼。作为上海经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崇太长江隧道贯通后,将结束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届时,崇明经太仓到上海宝山站最快只需17分钟。
眼下,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经南京至合肥段的崇太长江隧道建设,将结束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更以其独特的智能建造技术和创纪录的工程规模,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新标杆。
沿江高铁,串联城市群的经济动脉。如今,崇太长江隧道作为沪渝蓉沿江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意义重大。沪渝蓉沿江高铁全长约2100公里,串联起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是加快完善沿江铁路网络的重要支撑。不久后,高铁的建成,将极大地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崇明,隧道贯通后,崇明经太仓到上海宝山站最快只需17分钟,这将极大地提升崇明的交通便捷性,为崇明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沿江高铁的建设也将带动沿线城市的旅游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保障,助力沿江高铁的顺利推进。沿江高铁的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国家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完善沿江铁路网络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沿江高铁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在资金、要素保障方面,国家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部门联动,协调加大用地、环评、水保等要素保障力度,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加大中央、地方资金支持力度。有力度政策,为沿江高铁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再创纪录,续写辉煌。崇太长江隧道的非凡之处,在于其多项世界之最:全长14.25千米,独头掘进11.3255千米,是全球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的隧道;设计时速350公里,稳居世界行车速度最高的水下隧道之列;隧道深入长江水下89米,成为长江最深的江底隧道。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工程师和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是他们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和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特别是“领航号”盾构机的智能建造系统,犹如一个“超级大脑”,实现了自主掘进和智能化施工,成为我国隧道建设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为全球隧道建设智能化推进了关键实践。
智能建造,引领未来工程的新趋势。崇太长江隧道的智能建造,体现在盾构机的智能化上,更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管片预制的全数字化生产线,到长距离智能运输系统,再到弧形件智能拼装机器人,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智能科技的力量。全面智能化的建造方式,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可以预见,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工程项目将采用智能化建造方式,推动建筑业向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随着沿江高铁全线的贯通,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群、主要城市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轨道上的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基本建成,将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伟大工程早日全面建成,长江经济带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