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邂逅”高铁说起
2025-01-24 18:29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春萌  
1

在飞驰的高铁列车上,“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被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成了触手可及、鲜活生动的文化体验。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紫金号”助力非遗上高铁——“双城寻年味,探源文化行”主题活动在紫金号G1887次列车上完美呈现,让从南京到西安的千里旅途,化作了一场奇妙之旅,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写下了生动注脚。

一趟旅途便能邂逅多样非遗技艺,在短暂的行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极大丰富了出行体验,也让非遗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高铁作为现代交通的代表,客流量大、覆盖面广,成为非遗传播的优质平台,加速了非遗走出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进程;对于非遗传承本身,与高铁的结合为其开辟了新的传播场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落脚点,拉近了与年轻一代的距离,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非遗上高铁只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时代浪潮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绝非不能仅靠一招一式就能实现,而是迫切需要系统性的创新变革。

理念创新是首要。传统文化传承不应局限于对古老技艺、故事的原封不动呈现,而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承理念。深入了解大众需求,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喜好。当下年轻人对新奇、有趣、互动性强的事物充满兴趣,非遗传承就可从这一点切入。以古老的戏曲艺术为例,除了传统剧目演出,可尝试创作以现代生活为背景、融入流行元素的新戏曲作品,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故事,传递戏曲艺术的韵味和内涵,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和内心。

传播方式创新也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多元且高效。短视频平台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段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就能展示非遗技艺的精彩瞬间,如精美的蜀绣针法、复杂的榫卯结构搭建过程等,吸引大量用户关注。直播带货也可成为传统文化推广的新途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文化专家在直播间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展示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同时进行产品销售,既扩大了文化影响力,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撑。社交媒体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微博话题讨论、微信公众号文章分享,能引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讨论和思考,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

产业融合创新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有力引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例如,在古城古镇中,将传统建筑、民俗文化与特色美食相结合,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游客不仅能欣赏古建筑风貌,还能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品尝地道美食,深入感受当地传统文化魅力。文化与科技融合也潜力巨大,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化场景;数字化技术还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和高效利用,为文化研究和传承提供便利。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紫金号”上的非遗之旅,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我们需在理念、传播、产业等多方面持续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坚实的文化根基。(刘春萌)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