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抢票”回家过年成了无数游子的头等大事。随着铁路、民航运能增加,购票方式更加多元化,即便如此,部分旅客不惜选择抢票软件来提高得票率,殊不知正中了抢票软件的套路。
节假日期间客流量激增,一些抢票软件就会诱使用户付费加速。由于抢票软件的非法介入和虚假宣传,致使春运购票市场愈加焦虑,这类抢票牟利、捆绑牟利、搭售牟利的行为,实则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新型黄牛。如果抢票形成一种不正之风,那么就会造成一票难求的恶性循环。
“加速包”使用的越多,抢票速度越快?非也!事实上,所谓的“加速”能起到的功效收效甚微,随着12306系统的迭代升级、优化完善,抢票软件的套路已无处遁形。仅在1月11日,铁路12306系统就拒绝经识别认定的异常登录访问请求3982万次,不仅如此,还将经识别认定的407万次异常提交订单请求列入慢速队列、295万单异常候补购票请求延迟处理。动辄百万、千万次的异常访问、订单,抢票软件可谓“功不可没”。
抢票软件所谓的优先、加速购票,不仅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更是一种加剧购票“内卷”的插队行为。一方面,抢票软件通过“高刷”占据、消耗官方系统大量资源,一部分旅客不惜通过抢票软件重金购票,技术上的进步非但没能改变现状,反而成为某些不法购票平台觊觎的肥肉。另一方面,一些抢票软件开启套路模式,例如默认续费购票会员、隐藏付费服务、收取额外手续费等方式,让无数购票者在不经意间吃了哑巴亏。
从法律角度看,购票不是法外之地,第三方售票平台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底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显然,抢票平台的加速搭售、加价买票是一种侵权和违法行为。
从个人隐私角度看,第三方购票软件并非官方权威授权,个人信息一旦输入很可能不经意间在互联网“裸奔”。近年来,一些非法网站披着“合法”外衣,大肆搜集、掠取购票者个人隐私信息并售卖,背后亦暗藏着诸多的信息泄露、钱财诈骗等问题。甚至许多旅客听信所谓的“加速”谎言,让自己的钱财安全置于暴露的风险之中。
作为旅客的我们不妨擦亮双眼,用火眼金睛解码春运车票背后的套路,不要迷信所谓的抢票神器的花言巧语,对抢票软件和“电子黄牛们”多一份警惕之心。买票,请到正规官方平台。
(路兴兴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