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吐绿、草木初萌,又是一年植树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身体力行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率先垂范激发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引领全社会形成行动自觉,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植树造绿,是改善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植树造绿被认为是减排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大的途径和载体。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树立“生态优先”意识,注重综合治理,奏响“植绿”前奏曲,需要不断提升全民“绿化意识”。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做好城乡绿化美化,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业,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俗话说,绿化造林“三分栽、七分管”。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加快产业升级,奏响“护绿”进行曲,就要把管护摆在“重中之重”。巩固发展绿化成果,切不可“一栽了之”。发展绿色产业,巩固绿化成果,就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常抓不懈持续做好爱绿植绿护绿工作。
做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与探索,实现绿色共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既是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一竿翠竹撑起一县经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颗果子撑起一片产业都是生动实践。让良好的绿色生态“吸睛”又“吸金”,用“好风景”换“好钱景”,让生态环境种下的“常青树”变成老百姓的“摇钱树”。
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添绿正当时。致敬植树人,决不辜负大好春光。让我们携起手来“植”此青绿,用汗水添绿增彩,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生态文明画卷在中华大地尽情舒展。(满东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