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丰富有趣的《从邮票上看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让常州薛家中学的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了新质生产力。这是6月11日《方寸之间,大“邮”意“思”——“邮路上的思政课”》启动后的一个环节。
有“国家名片”之称的邮票,其最显著特点是“小”,方寸之间,包罗万象;作为教书育人关键课程的学校思政课,其最根本要求是“大”,立德树人,国之大者。
当思政课走上“邮路”,与邮票美丽邂逅,焕发出别样生机。学生们从常州邮政党建教育基地里“邮票上的党史”出发,经常州“三杰”纪念馆等处,落点在新北孟河恽代英广场,架起一条寻访红色基因的邮路;从薛家中学少年主题邮局听完课程,到天合光能零碳小邮局、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等地,联起一条感受新质生产力的邮路;也从奔牛镇史陈家村乡村振兴主题邮局,到薛家镇花开西庄、西夏墅镇东南村等美丽乡村,串起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邮路。邮路上不仅有“绿衣使者”,同时有莘莘学子的身影;不仅有到一个个点上“打卡”,同时有沿途投递邮件的体验。“点”与“路”相连,“学”与“行”贯通,小邮票与大思政课经“邮路”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将对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上好思政课提供根本遵循。教育部等10部门曾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建设为抓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持续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体现出了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作为基层组织,就应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小”处出发,“大”处落脚,使思政课成为真正的思想大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行走的思政课”有“大”的特性。“思政课”之“大”,不止在课堂内。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但是思政课不应局限于一张黑板、四面墙的课堂教学,而应投入到火热的时代实践之中。“思政课”作为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组织者善用“大”的眼界、汇聚“大”的合力,整合多方资源,扩大学校思政课堂半径。惟有众多部门、社会各界参与联动,汇聚育人合力,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才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形成启智润心的育人氛围。
“行走的思政课”因“小”而生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方式方法很重要。思政课作为行走的课程,如何找准“小切口”,让学生行得有效、走得有益,让每一寸土地的小人物反映大时代,让每一处山水的小图景诠释大主题,让每一座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的小物件展现大情怀,值得思考探索。这一过程中,既要防止走马观花“形式活动”,也要避免刻板“教条活动”,克服“硬融入”“表面化”,真正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美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当思政课走上了“邮路”,大“邮”意“思”,但这仅是“行走的思政课”的一种形式。如何让思政课的时空延伸、内涵延展、意蕴延长,可行走的“路”很多,关键是有一颗思“路”之心,一股探“路”之情,一种行“路”之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