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近年来,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仍算是任重道远。各级部门应当转变单纯就“形”论“效”的思维定式,推动减负赋能,让基层干部腾出时间精力为民谋实功。
划清形式界限,明确实事为担当。有形不等于见效,实事未必美观,首先要明确民生福祉才上最重要的政绩。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划定“形式”于“实绩”的界限,做好去形卸负的减法,打破“造纸观景”的重形轻质,明面的“形式主义”要彻底根治,暗地的“官僚主义”要坚决破除。不做“拍脑袋”政策,考核要接地气。不走“预设路线”,调研要重实效。提前做好“合并同类项”,避免一个部门反复看,多个部门反复查,地方天天“兴师动众”,疲于迎检。做到“带着问题出去,揣着答案回来”,将减负落到实处,使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撸起袖子为民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纠治台账落实,勿以痕迹论英雄。开会要开管用的会,资料要整有意义的台账,在最贴近群众的地方不妨多些“素颜美”。台账本应当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部分考评考核的“层层加码”,往往会助长“痕迹主义”的不正之风,使其成为过度包装的“浓妆艳抹”作秀。要杜绝简单以“一摞材料、一墙制度”作为评判标准,考核要到田间地头去看看。此外,在用好新时代“数字化”便利的同时,要警惕防范“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微信群发、白头文件现象,莫让“大数据”成“数据大”,“数字减负”成“茧缚”。
厘清职责权能,减负赋能相结合。基层减负绝非一日之功,要深抓根源问题,以上率下自我革命,规范“权责利”管理体系,明确“属地管理”绝非万能牌,破除权责不匹配不对等结构性困境。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统筹“当下整治”与“未来发展”,既要压好担子,又要兜好底子,以制度保障打通减负赋能“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干部“清清楚楚”履职尽责。在保障监督约束的同时,给基层留有适当的“免打扰”空间,在真减负,减真负的同时,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