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三中全会公报中,我们读懂了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深层逻辑,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民生温度。
笃行“民之所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用了10个“更”字来描述人民的期盼。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各方面提出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小事,都列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从就业到增收、从入学到就医,从住房到出行,从一老到一小,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都收获着、享受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民生蛋糕”。
时间永向前,改革不停歇。全面深化改革云帆高张、大潮奔涌,镌刻下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十多年的闯关夺隘,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披坚执锐的豪气、敢为人先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绘就一幅砥砺奋进的改革画卷,生动记录着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深刻印证了改革为民的拳拳之心。今天的中国,江山壮丽,人民幸福。这是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创造彪炳史册人间奇迹的中国;这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的温暖中国;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抬头观景,百姓拥有丝袜新的生态空间的美丽中国。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中国家庭奔向幸福生活的脚步,成为这场伟大改革的最生动的注脚。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是与人民群众现实期待的同频共振。“民生蛋糕”的香甜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有妥妥的获得感、稳稳的安全感和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来自于收入增加、蛋糕做大。只有不断做大蛋糕,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安全感来自于有保障的生活。包括宜居的环境、安全的食品、方便的出行、良好的社会治安和没有被污染的天空,以及公平正义、宽松活泼、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那么,幸福感呢?改革的变化,既在于波澜壮阔的物质巨变,也在于润物无声的精神洗礼。企业家在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打工人”在创新创业里练就眼界和胆识;青少年在对外开放大潮下涵养平视世界的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自信自强的阳光心态,则成了每个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深层次的积淀和幸福感。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面深化改革这条奔向幸福的道路越来越宽,让奔跑在这条幸福路上的人们越跑越快,让每个人离幸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让改革这个“民生蛋糕”越来越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