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媒体组 > 正文
读懂“成语新编”背后的社会关切

网络语言从来不缺乏精辟和幽默感。

“成语新编”最近又要收录新词了,分别是“提灯定损”“抡锤修车”和“提粪抢摊”。

“提损”

3月28日,江西一女子发视频称,她在上饶玉山县一处村民自建房租住了一个月,退租时房东拿着探照灯一寸一寸检查,以房间磨损为由,索要万元赔偿。此举被网友命名为“提灯定损”。

3月26日,一辆卡车坏在半路,司机网上联系了附近的修理厂,双方谈好价格是1000元。车子修完了,修理工开出了17000元的天价修理费。修车店店主和修理工当着警察的面,抡着大锤,把卡车轮胎卸了,把电路板拆了,不给钱就扣车,让卡车司机被迫滞留了五天。这种“修车”收获了“抡锤修车”的标签。

4月5日,某瓷器市场发生了摊位归属的纷争,老太太暴跳如雷,狠狠扇了小姑娘一巴掌,把人打哭后不依不饶,气势汹汹地提了一桶粪水准备泼过去,幸而被围观者拦下。现场视频被传到网上,得名为“提粪抢摊”。

清明节前,文旅部门想方设法吸引游客,但是,再大力气的宣传推广,也赶不上这三个“新编成语”的扫尾之势。

“提灯定损”正好赶上清明假期将至,事发地的民宿被大量退订,游客在预订房间时,还会和老板反复确认“会不会收磨损费”。“抡锤修车”的视频后面,许多网友吐槽在当地修车的奇葩遭遇,这家修车店成功地以一己之力,撬动了该地整个修车市场的“信任值”。“提粪抢摊”的纷争虽然与消费者无关,但打人摊主嚣张跋扈的姿态,充分暴露了市场的无序和管理的乏力,这样的地方,只会让游客望而却步。

表面看,这几件事都是独立事件,彼此并不相关,但是从一个地方的整体消费环境出发,绝不能忽略从“个案”到“普遍”的共性问题。

共性一:公众对消费者权益的高度关注。租房、修车都是消费投诉高发的领域,面对吹毛求疵又手握押金的强势房东,租客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修车时面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何保障车主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这些困惑是具有普遍性的。

共性二:有关部门最初的处置不到位。“提灯定损”事件中,当地街道办和村委会拉了偏架,支持房东非正常索赔。正因为租客没有得到公正对待,才有了后续矛盾,甚至被房东砸砖头威胁,导致事态升级。

“抡锤修车”事件中,警方没有制止修车店店主的蛮横,车主无处说理,才在社交媒体求助。执法者闻而不问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市场乱象。

“提粪抢摊”事件,看上去当地政府部门出手迅速,通报及时,但如果认真追溯,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欺行霸市者的背后,没有市场管理的缺位吗?这和厨房里出现了一只蟑螂,必须找到蟑螂窝是同一个道理。

共性三:舆论维权对当地社会形象和消费环境的影响。三起事件都有相似的舆情曲线,都是在舆论场发酵后,官方才出手平息事态。尤其是“提灯定损”,历时半年,维权似挤牙膏一般。“拉偏架”“慢半拍”“和稀泥”的反应,让人不得不对当地有关部门的态度和效率进行质疑。而“提粪抢摊”事件,处置速度有了,可透明度不够,所谓“行政处罚”是什么?语焉不详,更重要的是,摊位规则重建了吗?被伤害的小姑娘还敢在那儿摆摊吗?

千万不要忘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安全感是最好的消费助推剂,处理是不是及时公正,违法者有没有付出足够代价,都是一个地方向市场释放的信号。消费者,总是很敏锐的。

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别的城市”,但对其他城市的相关管理者来说,显然不能当看客,而应从中汲取教训获得启发,推动当地市民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防止此类“成语新编”的再次出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