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媒体组 > 正文
有感于孩子们从“捉蟹”走向“护蟹”

春天,是万物勃发的季节。近日,在长江南京段三汊河水闸旁,上万只中华绒螯蟹幼蟹聚集在一起,准备从长江和秦淮河的交汇口逆流而上,洄游到淡水环境中生长发育。

这么多中华绒螯蟹幼体溯河上迁的壮观场景,多年来尚属首见。这既说明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开展,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有了明显恢复;也说明秦淮河水质不断改善,赢得了“挑剔”蟹蟹的认可。这件事持续受到南京市民关注,更有多部门和市民联动发力,帮助幼蟹洄游迁徙。新闻中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刚开始有市民出于好奇,带着孩子前来捡拾螃蟹,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科普宣传和引导之下,他们主动成为志愿者,热心护送“蟹宝宝”回家。

从“捉蟹”走向“护蟹”,一步之距,一念之变,结果截然不同。市民和孩子一开始“捉蟹”多是因为不知、懵懂,通过有关部门及时有效的科普宣传,听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大家明白了螃蟹洄游对生态文明的意义,激发了对生物和生态环境的爱护之心,纷纷加入“护蟹”队伍,足见此次公益行动的双重成果:既帮助了幼蟹,又在市民特别是孩子心中植下了绿色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生发向阳、向绿的力量,让他们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知行合一、久久为功,选择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生动活泼的劳动体验课程,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灵。”在南京,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起步早、发展好。我市环保部门通过打造“生态向学”系统课程,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并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我是环保小局长”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鼓励青少年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践行环保行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同学、家庭、社会共同参与。2022年,该项目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成为南京生态文明教育的亮眼品牌。

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是重要方式,但课堂并不止于校内。与生态文明有关的重要节点、新闻事件,往往自带“流量”,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课堂。此外,常态化构建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场景,亲近自然、寓教于乐,也能让青少年在自然教育中更好体认和尊重生命万物。我市各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就常年人气爆棚,“江豚一家的一天”“城市污水去了哪儿”“废旧电器这样变成‘宝贝’”“一粒种子的‘旅行’”……各种主题课堂和沉浸体验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之间,让小朋友和大朋友们收获了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

让一个孩子从“捉蟹”走向“护蟹”,或许只需要一个志愿者的耐心引导;让许多孩子和广大市民从“捉蟹”走向“护蟹”,则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愿绿色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提升广大少年儿童的生态文明素养,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每个人都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