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给出了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最后提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答道:“这个病人快好了。”但该答案却被老师扣掉4分。
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大多数网友认为,孩子答得没有问题,“从数据来看,这个病人的体温开始趋于正常,不就是快好了吗?”甚至很多医生在相关评论区留言表示:“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即使这位妈妈在评论区公布了“正确答案”——从哪天到哪天体温相对稳定,依然有很多网友为被扣分的学生鸣不平。
客观来说,在一个数学的语境里,学生从医学的角度去答题,有点“跑偏”,但这也与试题设计不够严谨有关,开放性提问难以让学生精准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而如果试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这位学生显然是过关的,所以才能透过病人体温下降的表象,依据生活经验得出“病人快好了”的结论。这虽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却展示了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比起直接扣分,老师给予鼓励分并注明答题要求,是不是更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道小学数学题的评阅,反映出的问题其实在学科之外。网友们对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质疑,本质上是对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的不满,对更加多元包容的育人环境的呼唤。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侧重知识的输入和考核,面对中高考竞争激烈的大环境,分数和成绩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重点。背诵、刷题、对标参考答案,成为大家熟练掌握的应试技巧。这样的学习模式,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会让他们逐渐失去思考的乐趣和创新的勇气。尤其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有标准答案的事情,机器将比人类做得更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跨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合作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迎接未来。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随着“双减”政策的积极推进和“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各地各学校围绕作业减量、优化课程设计、创新考评方式等进行了许多探索。这道引起关注的小学数学题,却说明部分学校和老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滞后于社会新的期待。相比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来批阅,灵活阅卷确实会占用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句温柔的鼓励、一句诚恳的指导,或许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暖意,心中燃起热爱学习的小火苗。
人们常用“园丁”来形容教育工作者,把青少年视为“祖国的花朵”。园丁的工作并非打理枝枝蔓蔓,把花园变得整齐,尊重差异、辛勤呵护,每一朵花儿才会应时而开。与此相应的,施以尊重、理解、鼓励、包容的养分,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发掘潜能,他们才会成长为理想的模样。
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人。希望一道小学数学题带来的讨论,能够提醒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以爱育人、守护童心,不要将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束缚在“标准答案”的框框里。毕竟,人生这张考卷,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