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媒体组 > 正文
打破荣誉“铁饭碗”让学术回归本质

院士制度作为国家激励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人才制度,其改革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两院院士大会分别审议通过新修订的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增选机制和退出机制,这无疑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更是打破学术荣誉“铁饭碗”,让学术回归本质的有力行动。

曾经,我国院士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高龄院士退不出”“烟草院士去不掉”等,这使得院士称号被视为“铁称号”和“终身荣誉”,甚至成为各地竞相追逐的“技术资源”。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院士群体的声誉和形象,也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早在2014年就对《中国工程院章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院士劝退”制度。此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将院士退出制度正式列入中央文件。此次两院院士大会再次修订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退出制度,体现了国家对院士制度改革的坚定决心。

此次修订的章程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增选和退出机制。如在增选过程中施行外部同行专家评审和院士差额选举的方式。退出机制则更加明确,对于违反学术道德、品行不端或违纪违法的院士,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包括劝其退出或撤销院士称号等。

学术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并不是追求荣誉和地位。院士作为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其首要任务应是致力于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通过院士制度改革,可以引导科研人员更加专注于科研本身,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不仅如此,院士制度改革还将有助于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通过建立健全的院士退出机制,一方面可以及时淘汰那些不再符合院士标准的科研人员,为更多有为的科研工作者腾出发展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革院士评审机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等方式,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当然,院士制度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改革举措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加大监管和执行力度,确保院士退出机制的有效落实。同时,也需要持续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只有当学术环境更加纯净,学者们能够专注于研究和创新,才能为科技发展和学术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