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江苏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推进会召开,为建设让百姓生活幸福的和美家园提供前行方向。
坚持实处着力,让“经济强”的实力更加彰显。20年来,“千万工程”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其中,提高治理效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不断挖掘“致富密码”,让产业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5.4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12.29万亿元,10年内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增量近三年均为全国最多,呈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11月24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了今年1至10月全省经济运行“成绩单”。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较1—9月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成功签约了132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804亿元,也充分彰显了江苏强劲的经济实力。
坚持人民至上,让“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同志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据统计,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翻番、达到4.99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11比1,分别达到6万元和2.8万元,是收入差距最小省份之一。江苏省立足区域差异、经济水平等因素,分类施策,锚定“就业”这一最大民生,在全国首创稳就业金融产品“苏岗贷”,持续推进“春风行动”,在遵循当地发展规律中打开了新思路。同时,江苏持续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聚焦困难和弱势群体,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把淤堵在群众中的重难点问题一一化解,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见诸于行,让“环境美”的色彩更加绚丽。今年,江苏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建成100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0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知微见著,臻于至善。据了解,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提升至93.6%;无锡昔日“鱼市码头”变身城市湿地公园;扬州市实施“十百千万”行动暨农村垃圾专项清理,打好主干道沿线环境突出问题攻坚战;南京浦口对长江岸线的船厂进行整治,让“十里造船带”蝶变“春江十里”风光带……近年来,江苏省把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放在到重要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效凸显,全省各地“成绩”显著,随处可见好风景。
坚持以文化人,让“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千万工程”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了新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力量。在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江苏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凡人善举层出不穷、文明新风劲吹城乡、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电影《守岛人》、电视剧《人世间》等6部作品入选2022年第十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强国复兴有我”等优秀项目活动频频“出圈”;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900亿元、居全国第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明显,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让群众的生活更具“质感”,为“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江苏增添新的动力和光彩。
江苏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落实落细,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曾新茹 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