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闻述评:勠力同心开拓未来 在缅怀哀思中凝聚奋进力量
2023-12-14 14:47:00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1
听新闻

自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记忆。公祭十年,我们以国之名,把民族的苦难铭刻于心,把和平的愿望付诸于行,凝聚起圆梦中华的前行力量。

江苏台记者毕然:“在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家公祭广场,国家公祭鼎上字字血泪,控诉着86年前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这尊重达2014公斤的青铜鼎,成为中国人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意愿最直接的载体。”

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幸存者的后代,2014年12月13日,时年13岁的中学生阮泽宇参与了“国家公祭鼎”的揭幕。如今,他已经是东南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参加历史宣讲、传递和平理念,阮泽宇始终身体力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玄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侄孙阮泽宇说:“国家公祭鼎鼎文的最后几句话,‘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 民族复兴’,警醒着我们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把这段历史传承到我们新一代的身上,努力把国家建设得富强。”

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传与承之间,国家公祭正发挥着强大力量。1987年,首次记录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共有1756名。截至目前,仅剩38位。但越来越多的人正踏上守护世界记忆的道路:2014年以来,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超过6000万人次;纪念馆成立的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从最初的60人增长到超过24000人;传承记忆的队伍中,已有23人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外孙女、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夏媛说:“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代,接过了他们身上的重任。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身上的担子也非常重。通过我们不断地讲述,让更多的人具体去了解这段历史。”

从侵华日军慰安所里曾经使用过的铜壶、梳妆镜,到日军侵占南京时期的枪支子弹、老照片、书信手记,再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国外出版的报纸、书籍。2014年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世界范围内新征集到大批文物史料补充,史实调查结果也愈发厚重。如今,纪念馆的馆藏已经扩展至19.3万件(套)。这些文物史料,记录着任何淡化、粉饰、歪曲、否认都不可改变的历史真相。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史料被发掘并公之于众,警醒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美籍华人、南京大屠杀史料捐赠者鲁照宁说:“史料意义就是以第三方和西方的媒体当时的报道,直接揭露日本的暴行,多数都是很多当时的战地记者实况播发。为了国家打捞历史资料,我会永远做下去。”

国际友人、美国牧师约翰马吉之孙瑞克马吉说:“2017年,我来到南京。看到这么多活生生的文物和证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我心里变得更加具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能够从电视节目里知道那段历史。”

公祭十年,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士的正义之声不断汇聚,无数人的接力让南京大屠杀史实在世界更广范围传播。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同年,第一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美国旧金山开馆。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西方首个官方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行政区域;同年,南京成为中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南京大屠杀从个人记忆、家族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强大合力。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说:“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一种连接、一种感知、一种教育。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们既要尊重历史、牢记历史,又要面向未来、开拓未来;既要立足本国实际,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要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牢记维护世界和平使命,矢志复兴,永续和平,这就是对逝去同胞与英雄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沈杨 王尧 毕然 刘堃 何斐 杨帆 王鹏 郑伟 徐华峰 侯天卉 王雪彤 张正 杨国 冯水清 章斌炜 郭楠 郭凯峰 编辑/张萌)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