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防沙治沙,共护绿水青山
2023-06-08 11:46:00  来源:苏州新闻网  作者:李群  
1
听新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影响人口多、风沙危害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应对荒漠化挑战。

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绿进”促“沙退”。从“三北”防护林,到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再到退耕还林还草,我国的荒漠化防治不仅立足北方沙尘源区,更着眼全国实际和长远目标,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规划期限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投资力度之大、民众参与程度之高,为世界所罕见。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中国通过多年坚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遏制住了荒漠,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奇迹背后是中国遏制沙患的不懈努力。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加上区域水资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因素影响,荒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从中长期来看,荒漠化防治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下一步需治理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坚持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成效。

治沙离不开“事在人为”的理想信念,离不开对治沙规律的客观认识,更离不开治沙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到,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前不久,青海湖沙区“植物活沙障”系列技术通过专家组验收,相关成果在实践中成功应用,为高寒沙区防沙治沙提供了技术支撑。眼下,用沙柳枝“打方格”固沙护苗,微创植树、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栽种、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光伏提水灌溉、原位土壤修复,这些都是科技创新。依托科技创新,尊重自然规律,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治沙“药方”越来越多样,效果越来越明显。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需要身处防治区域的群众广泛参与。从河北塞罕坝到山西右玉,从内蒙古库布其到新疆柯柯牙,当地群众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防沙治沙。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六老汉”三代人38年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在与恶劣环境的不懈斗争中,薪火相传、久久为功,用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沙漠治理关系着成千上万百姓的幸福和未来,更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防沙治沙,共护绿水青山,让美丽中国有底色,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画卷更加绚丽多彩。(李群)

标签:
责编: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