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伴随着蝉鸣声声萦绕枝头,蚯蚓翻松泥土、野菜争相攀长,立夏如约而至。此时,气温渐高,雨水渐多,正是万物拔节孕穗、茁壮成长的大好时节。正所谓“春赶天,夏赶时”,端牢手中的“饭碗”,没有捷径,必须抢抓农时,用奋斗把汗水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推动四海育良种,再到我国粮食“十九连丰”的奋进故事,一滴滴汗水,一季季丰收,折射着农业新发展、农村新气象。如今,广袤的神州大地欣欣向荣,充盈着希望与干劲,正迎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五谷丰登”。
放眼今天,“希望的田野”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在江苏镇江戴庄村,当地采用废弃醋糟转化为育秧“营养土”等生态循环模式种植水稻,化肥年施用量降至零;在广袤的三江平原,自走式喷雾机来回穿梭喷洒农药,农技人员指导种粮户科学使用农机管理麦田;在河北成安县,玉米套大豆,科技加持一亩双收,圆滚滚的豆子、黄澄澄的玉米收储入仓……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碰撞融合,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业向着科技化智能化发展,乃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当前,要立足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国之大计,抓好科技兴农的“牛鼻子”,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技人员积极开展“农事”指导,坚决有力挑稳农业“金扁担”,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好关键“这一仗”。
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托稳了种粮农民的信心,也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农业一线。“栽下立夏秧,稻谷满粮仓”,大江南北,“新农人”们用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为农业高效发展装配“新引擎”;用无人机播撒农药、“种田管家”打理水稻、农技专家在线看田;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他们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乡村大舞台上画出了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眼下,各地要想更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打通新农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人才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另一方面要打造人才培育机制,能够让优秀人才在广袤乡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
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万物土中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近年来,我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昔日“小碎田”变成了成方连片的“大田”,全程机械化作业;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泥泞的田间路变成硬化路;秸秆还田、鸭稻共生等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当下,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养好土地、养肥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好中国良田,以粮食逐年丰产丰收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这个“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的大好时节,让我们用一番耕耘换取“好收成”,装满“粮袋子”、充实“菜篮子”、鼓足“钱袋子”,让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丰”景图越来越饱满丰厚。(文/王珩 图/殷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