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印发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家庭病床建设,为行动不便、需要连续治疗,到医疗机构就医又有困难的中度、重度失能患者,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居家“住院”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按住院标准给予医保报销。作为地方实践,无锡市的探索丰富了家庭病床改革的全国样本库,受到舆论肯定。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度、重度失能老人达700万人,另外,还有不少中风瘫痪康复期、恶性肿瘤晚期以及骨折牵引需卧床治疗的患者,他们符合住院条件、需要连续治疗,但频繁往返医疗机构就医,不仅需要家人耗费大量精力体力请假、送诊,有时因为病床紧张还不一定能挂上号、住上院,即使住上院,住院期间发生的护工费、伙食费、住院费、药品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身体、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如果设立家庭病床,家庭医生、护士定时上门,使行动不便、需要连续治疗的患者足不出户,在家“住院”,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既有利于促进病员的康复,又可减轻家庭经济和人力负担。然而,不少地方对患者居家“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医保报销支撑力度不大。无锡市积极推进家庭病床进社区,让更多参与家庭病床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无院墙”医院,打通医院与患者家庭中间的最后“一堵墙”,让相应的患者在家就能“住院”,并享受相应的医保报销,有效破解特殊困难群体看病难的民生“痛点”问题,不仅体现了公共政策的人性化,也降低他们看病成本,值得推广。
对老年群体、困难群体的关爱,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做好诸如居家住院入医保等民生工作,切实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幸福感,既需要责任担当,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更需要真情实意,有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只有多一些主动问需,多一些未雨绸缪,带着感情做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民生改善,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才能体会到民生温度。
“民生温度”,标注群众的“幸福刻度”。近年来,江苏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举措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不少地方积极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大量施行适老化改造,增加普惠托育机构,努力提升老旧菜市场改造,确保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公交……一项项民生实事,更好满足了群众对社会民生服务的需求,让群众于细微处感受到温暖。民生是“国之大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期待各地多些这样的创新之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更多温暖流淌进百姓心窝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