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丽乡村?是“绿水秧畦春野平”的环境美,是“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生活美,是“孝善传家,耕读育人”的文化美。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江南渔舟唱晚、西北草肥羊壮,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看得见的外显性因素,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则是从内在要求乡村革旧鼎新,加快我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跃升,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
新中国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乡村整体上形成了文明和谐、健康有序的好风气,但仍留有部分封建文化、陈规陋习。“娶不起”的天价彩礼,“死不起”的豪华丧葬,“还不起”的人情礼金,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农村家庭不睦,影响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不能依靠传统的效力,“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将“移风易俗行动”列为达成“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重点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怎样将“九州异俗”转化为“六合同风”?怎样将“浇风漓俗”转化为“美风淳俗”? 除了依靠法治,还需“润物无声”的德治,创新百姓大讲堂、农村文明随手拍、农民素质争优赛等途径,引导广大农民学礼仪、尊礼仪、用礼仪,使各地多种多样的风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此同时,要有效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村民是风俗的创造者、享用者以及实践者,要运用“道德评议会” “积分兑换超市” “红白理事会” “红黑榜”等形式,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其实,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难的。“移风易俗”四个字看似简单,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背后的困难可想而知,离不开驻村干部、基层工作者大量的走访调研、宣传教育工作,既当法治宣传员又当情感专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新事新办创新风,昆歌昆舞喜相伴……”第三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上,各地县乡说唱移风易俗新鲜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爱上美丽乡村,始于干净明亮的颜值,终于精神文明的内涵,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共同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