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一八”前夕,全国关注两个镜头:上合峰会上,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凝聚更多共识;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广大网友线上共上一堂国防教育课。一个被迫经历战争洗礼的民族,更明白和平的珍贵,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把本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个耻辱又痛苦的日子。是夜,驻沈阳的日本关东军悍然炸毁南满铁路铁轨,炮轰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十四年抗战由此开始。从松花江上,到兴安岭边,短短数月,东三省全境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入敌手。屠杀军民、强占土地、掠夺资源,日寇在东北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在狂热军国主义思想的荼毒下,侵略者的野心愈发膨胀。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山河破碎风飘絮,一个个硝烟弥漫的日期,串联起一段悲痛的过往;一处处血泪交织的地名,拼凑起一个苦难的中国。每一段回忆,都寄托着民族的哀思,时刻提醒着后来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我们誓愿和你们肩并肩的抗战下去,一直打到东北原野,一直打到鸭绿江边,把东北人民从敌伪铁蹄之下解放出来”。1941年9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同志撰写的《“九一八”十年》,鼓舞了全国同胞抗战到底的决心,展示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夙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日联军,热血沃黑土,“誓死不做亡国奴”;牢狱中的赵一曼烈士,坚贞不屈,毅然走向敌人的屠刀;驻守滕县的川军王铭章部,死战不退,血肉筑长城;身陷重围的新四军“刘老庄连”,不惧强敌,发起壮烈的冲锋……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民族危亡之时,无数抗日英烈前赴后继,铁骨铮铮,在“最危险的时候”发出了不屈不挠的吼声。这是我们在危难关头愈磨愈坚的民族风骨,是不容忘却的民族血脉。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复九十一年前的屈辱与无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东风浩荡,几代人隐姓埋名、默默坚守,在戈壁大漠中锻造捍卫民族尊严的利刃;天涯海角,戍边将士枕戈待旦、赤诚忠心,书写新时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赞歌。抗震救灾、脱贫攻坚、大国重器……奋进路上,在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驱动下,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不忘苦难,矢志复兴。
因为饱经沧桑忧患,所以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峰会的讲话中引用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句谚语,“有了和平,国家才能兴旺;有了雨露,大地才能繁荣”,倡导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践行“上海精神”,实现和平与发展。这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庄重承诺。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忘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和平钟声余音袅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守护珍贵的民族记忆,不忘国耻,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这是时代的责任,这是历史的呼唤。(文字:高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