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探索守护美丽中国的N种方式
2022-09-08 11:25:00  来源:南京广电  
1
听新闻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传唱几十年的经典歌曲,道出祖国的深沉辽阔之美,勾勒出人民心中最朴实的向往生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9月6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各地以《纲要》出版发行为契机,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热潮。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挥政府、社会、人民多元主体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其涉及面之广,举措之多,力度之大世所罕见。不仅山水更清秀了,一些人思维里的“污染”也逐渐消散。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成为社会风尚,人人争做美丽家园的“值日生”,将点点滴滴的绿色行为,转化为对家园绿水青山实实在在的保护。

全地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严重水土流失到重现生物多样性之美,祁连山沿线地区不仅完成了生态“应急修复”,还偿还了多年累积的历史欠账;从“化工围江”到“城市客厅”,长江11个省(市)摒弃高污染低效能产业,累计腾退长江岸线457公里;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几代治沙人努力下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到93.24%,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全地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系统推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又要系统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为应对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核安全、海洋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我国站在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从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到出台《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等重要政策,制度和法律的网越织越密;从2015年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开始试点,洞庭湖非法矮围整治、祁连山生态修复、秦岭违建别墅整治等突出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实施排污许可证交易,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利用碳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少地方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常态化监管,增大污染监测密度……生态环境保护既要重拳出击,更要有长效机制。久久为功,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成果。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集中体现着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方法论的智慧和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亿万人民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持续探索守护美丽中国的N种方式。(林语)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