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交汇中,我们不妨借“农业遗产”之光,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持续挖掘放大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挖掘“绿色之美”,描绘强村富民的“美好图景”。颜值也是一种生产力。果林产业打造“生态农林”,绿色资源成就“天然氧吧”,自然景观塑造“生态公园”,文化特色融汇“民族风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对产业布局进行结构性变革,坚持生态、节能、环保科技的创新,抓住其中孕育着的新机遇,让生态多一点“含绿量”,让乡村振兴多一点“含金量”。
传承“故土乡愁”,留住诗和远方的“精神记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已经从抽象的情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青砖黛瓦,曲折小巷,树影摇曳,月影近人,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细胞”,唤起了身在异乡的游子们心中的乡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保存好、传承好当地的文化基因,科学把握地区差异性,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多一些风貌保留,多一些乡土味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不断续写,既丰满了农民的“钱袋子”,又充实他们的“脑瓜子”。
弘扬“乘数效应”,拓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农业兴则农民富,仓廪实则百业兴。乡村是资源丰富、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古有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今有“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中药食材种植开发+文旅+康养+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山、水、田、林、路、村等资源被充分巧用、合理配置,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当前,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围绕特色产业,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持续发力,乡村产业就能不断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从而探索出一条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个体与时代、小我与大我之间总是相互“成就”的。在助力乡村振兴、播种金色未来之时,我们要勇做乡村振兴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见证者,巧借“农业遗产”之光,持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持续焕发新活力,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赵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