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刷新人口红利内涵,中国发展“底气”更足
2022-07-12 11:04:00  来源:盐城新闻网  
1
听新闻

7月11日,第33个世界人口日。这一天,再次提醒我们关注我国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离不开人这一关键因素。

人口红利依然存在,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现阶段的人口发展战略必须适应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新任务。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持续高增长,得益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红利,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下降,尤其是近些年全国出生人口减少,社会上出现了有关“中国是否还有人口红利”的争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依然年富力强。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力资源依旧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是面临着良好的人口环境。社会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重新理解“第二次人口红利”,准确地讲,我国的人口数量红利是在消失,但是人口质量红利在上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后劲,只能从提升劳动人口素质上、提高劳动参与率上寻找出路,挖掘劳动力产出潜力,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空间还很巨大。

提升劳动人口素质, 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人口素质的提高,使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我国的人才红利效应正逐渐凸显。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减少了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转向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从基础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人才培养与使用,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促发各类高端人才“利剑出鞘”,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提高劳动参与率,把潜在幕后向台上主演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近年来我国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据专家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在2045-2050年以前处于老龄化的中期阶段,老龄化程度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较低,低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七人普”数据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口利用率比较低,这些低龄老年人身体状况都还可以,而且大多又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尤其像专家、医生、教师、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发挥余热的潜力较大。要充分调动这部分低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已经提出实行逐步延迟退休,如果再把男性和女性退休年龄保持一致,这样就把一大批年轻老年人口变成大龄劳动力,增加和补充劳动力资源,变相使我国获得潜在的第二次人口数量红利。与此同时,要瞄准其他一些关键群体和目标对象,将劳动供给潜力转变为实际劳动供给。通过改革和完善退休制度,激励“4050”人员参与劳动力市场;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稳定和扩大城镇青年人员就业;通过加强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政策支持,将就业困难人员转变为劳动力资源。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劳动力潜在资源竞相涌现。

龙吟再响新时代,壮气长虹映九天。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人口红利功不可没。新时期,我们要继续抢抓机会窗口期,“刷新”人口红利内涵,不断释放人才红利,助推中国发展的“底气”更足。(曹兆星 )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