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厚植生态底色 留住自然之美
2022-06-04 13:55:00  来源:盐城新闻网  
1
听新闻

【导读】

近日,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今年的六五环境日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环境日里话环境,我们要让每天都成为环境日,时刻提醒世人,携起手来,践行绿色生产生活,一起保护生态环境,共同留住自然之美,让优美生态环境造福人民。

绿色低碳发展是基础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要抓住优化产业结构这个关键点,把准产业方向,调结构、促转型,加快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节能低碳改造。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提升项目能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蓝天碧水净土要协同保卫。“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如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我们继续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三类目标,创新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和系统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系统稳定须源头治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彼此相互依存、紧密联系。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坚持绿色发展,自然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稳定向好。但生态系统总体上质量不高、功能不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各地各部门要制定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发挥各方合力,综合发力。要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要补齐生态系统的短板,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强化河湖长制,绘就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种繁茂勃发、诗意盎然的生态之美、自然之美,正在神州大地处处悄然绽放,绿水青山逐渐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作者: 盐城 曹兆星

标签:
责编:陈康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