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参与领域越来越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9亿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志愿红”一直是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最有力引擎和最耀眼的注脚。今天的江苏,12.9万支志愿服务队伍、68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参与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全省群众安全感从2016年的95.2%提高至2020年的98.74%。志愿服务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稳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延伸治理广度,加大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共青团创新开展青年“手绘乡村”志愿服务行动,打造青匠BOX乡村文创集市、青农讲习所等多个特色阵地,持续擦亮苏州青年“手绘乡村”志愿服务品牌,并在全省进行推广。各地学校组织青少年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展现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小力量”涌动“大爱心”,通过系列志愿服务的开展引导广大青少年爱护生活环境,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论是社区居民、大学生还是退休人员等,都可以从各大群体中充分挖掘、广泛吸引,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用之所长发光发热。
强化治理力度,注重志愿服务水平提升。近日,在江苏淮安,中国移动志愿者携手结对公安民警同志走进社区开展反诈骗宣传志愿服务,为社区老人和青少年等易受骗群体进行反诈防骗知识宣传。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小区居民解决各类手机问题,让志愿成为“智愿”。从疫情防控到高考护航,从垃圾分类到科普宣传,从法律援助到文明劝导,处处都闪现着“红马甲”的身影。但是志愿服务并非是穿上红马甲那么简单,还需要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只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果,才能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获得群众认同,产生乘数效应,真正让基层社会治理有力度。
增添治理温度,完善志愿服务政策激励。不少地区将文明创建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响应市民各类诉求。一系列“微治理”“微服务”,让市民在细节中感受文明力量、共享文明成果。志愿者们奉献爱心,“润物无声”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政府和社会也要给予志愿者多些关心与关爱,传递温情与力量,增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在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资金筹措、应急联动等方面周全考虑、建章立制,夯实志愿服务保障基础。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把志愿服务的有益经验固化、赋予志愿者队伍活力、形成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这不仅对当前各项硬任务的推进落实有现实意义,更有利于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为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陈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