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是中国人民敢于同自然作斗争,能够同自然相协调,并勇于胜利的时代精神象征,是一座屹立在祖国东北方向上的雄伟丰碑。如果你说你看不到“锄禾日当午”能干出多大的事业来,能有多大的出息,那就请你看看北大荒的广袤和丰满,他是数十万复转军人用锄头和汗水,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换来的质的飞跃。
79年前,毛泽东为解决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的困难,题词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6年后,也就是1958年,以专啃硬骨头著称的王振将军又以巨大的勇气和信心,将十万官兵开进北大荒,为祖国打粮;进军北大荒的63年里,从手推肩扛、马拉播种到机械化牵引、卫星定位、云计算管理再到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北大荒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赢得了“国家粮仓”的美誉,还升华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是坚韧的,它不仅要求要有敢开荒的勇气,还要有能垦荒的决心。
北大荒是冰雪的故乡,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常有毒虫猛兽出没,疫病横行。但同样,也是资源丰富,当之无愧的宝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垦北大荒,到1945年,日本开拓团总数达1131个,移民30万人,数万劳工死于非命,但终遭惨败。即便如此,解放战争刚转入战略反攻时,高瞻远瞩的共产党人就盯紧了北大荒。随即,复转军人带着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以及钢铁般的坚毅和纯洁,奔向了这块令人生畏的“希望之地”。然而,土地是有生命的,既然打起了开荒的勇气,就要必须有能坚持垦荒的决心,这不仅仅是从思想到行动的开进,更是从认识到精神的升华。为了垦荒,复转军人们“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冰就饭”;为了垦荒,包车组长任增学为挽救机车,数次潜入满是冰碴的泥底,保证了生产物资的运输,自己却冻成了“冰人”;为了垦荒,18岁的梁军作为拖拉机手培训班上唯一的女学员,为学好驾驶技术,她咬牙搬起几十斤重的拖拉机零件。“我向党保证,坚决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从敢开荒到能垦荒,再到梁满仓,前辈们的勇气和决心就像他们手中洒下的种子,一粒一粒种在了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融进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的血脉里、精神谱系中。
北大荒的精神是永恒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更是一种无声的守护。
人们都说“北大荒好胃口!1954年吃进一个农建师,1956年吃进铁道兵好几个师,1958年又吃进七个预备师!”这意味着数十万复转军人要无怨无悔的放下手中的钢枪,拉起木犁,在老茧丛生的手上磨出新的茧子;意味着他们要拖家带口,在无一砖一瓦的沼泽上,为国家和人民建一座不朽不腐的粮仓;意味着路途遥远,祖国太大,移民太多,想要留住一个名字太难。即便如此艰难,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相信,相信自己的信仰,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们的背篓是沉重的,但越是沉重,那想要守护人民的眼神就越是坚毅,想要开拓这片荒田的决心就越是坚决。实践证明,他们做到了,不弃自己的青春,不负人民的期待,不愧祖国的重托。他们不仅垦出了这片荒地,更用科学技术升华了这片土地,而今还用生态理念保护了这片沃土。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学习这样的北大荒精神,能够站在祖国和人民的立场上,顾全大局,奉献自己,将自己的一身热血,一生奋斗,播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生命在最美的田野上绽放。(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