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11月8日《人民日报》)
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文件一个接一个出台,就在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目的也就是督促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期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事实证明,人们也都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发展、工作、生活和旅游。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恒久发展的动力所在。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法治与科学给力。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治污。一方面,要加快法治建设,夯实法治基础。落实最严格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住“关键环节”“关键人”,任何一个地方的党委,都要从政治、经济、民生的角度,全方位看待环境问题,切实负起领导和决策的责任。二是要科学施策。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同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触及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促进每个人从意识到行为的深刻转变。我们要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确保保护环境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全国上下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金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