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措施,对未来五年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为激活创新活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谁能下好知识产权保护的“先手棋”,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抓好《规划》精神落实,画大画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圈”,推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大有可为。
知识产权保护是衡量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产权强国更是创新强国的有力支撑,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的排名已经由2013年的第35位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2020年,全国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54.9万项,成交额2.8万亿元,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18.6万项,成交额1.1万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9.8%。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固本筑基,助力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点燃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要健全公正高效、管辖科学、权界清晰、系统完备的司法保护体制,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健全便捷高效、严格公正、公开透明的行政保护体系,补齐保护屏障的现有短板;要实现政府履职尽责、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市场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自律自治、社会公众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画好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同心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事业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知识产权人才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前提,也是创新驱动的主导力量。截至去年底,我国已设立50多个知识产权学院,初步建立了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教育模式,“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累计近9000人,知识产权保护的粒粒种子正在变成满枝硕果。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要进一步树牢“术业有专攻”的理念,立足全局和长远,坚持久久为功,主动回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对照知识产权涉及产业链条的方方面面;继续深化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复合型高端人才的专门培养,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激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人才的“一池春水”。
人人尊重知识产权、人人保护知识产权、人人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受益,才能营造人人敢创新、万众齐创新的良好氛围。我国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为专项工作部署推进,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对标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优化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下足“绣花功”、打好“组合拳”,既加快构建便民利民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知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加快塑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让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画大画好知识产权“保护圈”,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艾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