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8日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介绍,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凝聚全球治理合力,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
不断优化就地保护体系。中国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改善和恢复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生境条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确定的17%的目标要求。中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苏铁、西藏巨柏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从极度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喜添“新丁”,到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的北移经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暖心故事不断涌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大有成效。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中国实施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中国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依法拆除清理占用红线区的违规工程、设施和项目;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极大缓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7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成了全省39个试点区域的调查工作,共记录江苏省内物种数4588种,把家底摸清;2019年1月1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一方面靠政策发力,另一方面地方也在主动作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走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中国必将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