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风吹稻浪,满眼金黄,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日,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这批“巨型稻”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以上。“巨型稻”株型高大,集散适中,叶挺色深,光合效率高,平均有效分蘖达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到500粒左右。袁隆平老先生的“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同样是关于袁隆平,在《袁隆平传》里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在听到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时,袁隆平理直气壮地回答:“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高科技养活中国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正在被兑现。
在以前,农民种地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时五谷丰登,偶遇旱涝便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但随着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支撑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藏粮于地”变为“藏粮于技”,从“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科技成了农业腾飞的“翅膀”,成了农民肩上的“金扁担”。在不少地方,云智慧监测墒情与气象、无人机飞行喷洒、微润灌溉技术覆盖等农业现代化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不要小看农业技术的力量,据测算,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正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去年我国粮食生产才能连续迈过“疫情关”“洪涝关”“台风关”等多个关口,喜获“十七连丰”。
从历史上不时出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到现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之快,让不少人由衷感慨。前段时间,莫言驾驶收割机的视频火了,他自带朝气的“可爱”,以及努力转动方向盘收割玉米的样子凸显出的“反差萌”,引起网友关注。他说:“我当年就是一个农民,四五十年前的时候,我觉得这样一个工作量,可能100个人都不如这样一台机器。”莫言也曾是一个农民,农业农村农民也是他很多作品的素材,此时此刻的这句话,道出了莫言的诸多感触,更折射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大与快。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进入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变,农业农村发展好,才能够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争取战略主动。回看历史,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一个“蘇”字,更形象写出了江苏“鱼米之乡”的特质;着眼当前,江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有相对发达的科技力量,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这为我们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放眼未来,我们要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把“吃”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韩宗峰/文 刘静/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