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过半,人月两圆,千年不变的约定再次到来。“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源于上古“祭月”习俗,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种种风俗活动寄托着乡愁,带来了团圆,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认同。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月圆之夜,阖家团圆,全家一起赏月吃月饼,其乐无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秋节貌似正演变成“月饼节”,“吃吃月饼,就算过节”成为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共识,传统佳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淡化。那么,如何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彰显文化魅力?传承与创新或许是一个正确答案。
传承,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传统节日则是作诗写词必不可少的契机,中国的文人墨客们总是喜欢借此抒情绘景。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再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苦闷,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浓浓的家国情怀,而中秋节也在这些千古佳作的传承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让世人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让传统节日历久弥新。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传统节日也不例外。要借鉴“国潮文创月饼”“自然造物中国传统年节复兴计划”“五芳斋上线《走近科学,走近月饼》纪录片”等多元创意,立足传统文化底蕴,厚植现代文明时尚,跨界融合,营造氛围,让传统节庆文化元素与互联网“亲密邂逅”,让年轻一代在浓浓的节日气息中增加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
“八月十五中秋节,人皆竞赏天边月。”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别让中秋节只留下吃月饼的苍白记忆,过好传统节日,需要赋予其文化内涵、当代表达。只有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我们的中秋节才会越过越有趣,越过越有“味道”。(赵芹 施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