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沙画视评:中华月,家国千秋共皎
2021-09-20 14:04:00  来源:掌上南通  
1
听新闻

故乡明月,千秋皎洁。人月两圆,千里婵娟。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年年中秋,岁岁团圆。每年的中秋时节,也是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吉林延边的朝鲜族人民要制作松饼,山西泽州县的百姓要去拜“月婆婆”,江西安福县的乡亲们则是烧塔求兴旺,广东佛山的群众纷纷涌向街头,香港大坑地区的人们舞起了火龙……这些风俗,都闪光在国家级非遗名录。千里不同俗,秋月同此天。

疫情防护之下,共赏中秋之美。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称,2021年中秋国庆期间,全国80%的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既有家庭与社会的和美之乐,亦有祈盼丰收、幸福的农耕之乐。

中秋之说,见于《周礼》。古人云:“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之记载。直至唐初,中秋成为固定节日。及至明清,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有人说,“秋”的正解是“庄稼成熟”。因此,中秋节或是古人欢庆丰收而遗传下的民俗。加之“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北京月坛等地,便是先人祭月拜月的见证。拜月娘、放天灯、纵情对歌、分享月饼……在这些灵动而美好的民俗之间,华夏文明里的“合和”与“勤劳”之风,历经千年,赓续不绝。

中秋,是传统文化的温情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强调“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中秋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氤氲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秋,是家国情怀的铿锵表达。秋容如拭,秋夜澄怀。一轮明月,千古乡愁。秦砖汉瓦也好、唐风宋韵也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期待时代精彩,我们祈盼家国两圆。这些日子,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出差三人组”平安返回地球,“回家过中秋”的直播感动国人。有人说,适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今年的中秋,家国之情别样浓厚。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美好如斯的中秋、这是接续奋斗的中秋。

花好月圆夜,家国两圆时。中华月,家国千秋共皎洁。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对于国人来说,心安处的那个远方,抬望眼的那轮明月,天空海阔、此去经年,仍在中秋夜,仍在叫做中国的地方。(文/邓海建 沙画/静海E评工作室)

标签:
责编:丁峰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