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刊发了《三轮摩托、新华字典、草帽毛巾背后的青年习近平》一文,文中简要叙述了习近平青年时代五件物品背后的故事,简单的物品折射出青年习近平不简单的奋斗历程,对激励与引导当代青年走好人生路有着莫大启发。
破译延安的“三轮摩托车”,解密“为人民做实事”的“务实力”。作为第一个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北京知青,习近平获得了北京市奖励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我一看,这车在村里没什么用,开都开不进去,换个实用的东西吧。”习近平开着三轮摩托车到了延安,设法将其换成了农用工具供村民使用。陕北的黄土地无私哺育着习近平成长,也滋养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信念。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要筑牢脚踏实地的事业观,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在有信念、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
破译梁家河的“一箱书”,解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求索力”。“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来到梁家河的习近平,随身带着沉甸甸的一箱书,常常伴着一盏煤油灯苦读到深夜。成长没有“终南捷径”,必须向学习要本领、从实践求能力。广大青年应抓好青年时期这个学习的黄金时期,自觉加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方能不负美好韶华、不负辉煌盛世。
破译正定的“半旧二八自行车”,解密“与人民共命运”的“群众力”。正定时期的习近平,总是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往乡下跑,足迹遍布正定的每一个村。他风趣地说,骑车有三个好处: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接近群众,三是节约汽油……自行车载着习近平踏遍滹沱河南北岸,载出了一曲悠扬的《农家乐》。站稳人民立场,不仅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更应是广大青年干部的自觉追求。唯有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必须将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
破译宁德的“草帽、毛巾”,解密“同人民一道拼搏”的“奋斗力”。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宁德是当时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习近平便头戴一顶草帽、肩搭一条毛巾,顶炎炎烈日、走崎岖山路,亲至下党乡调研指导扶贫工作,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一顶草帽、一条毛巾,堪称习近平带领人民群众投身脱贫攻坚伟业的生动注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一代最富朝气、最有活力,应当扣紧时代脉搏、贴准发展节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以奋斗姿态扬青春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